物理學的教科書可能要被改寫了!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日前宣布,他們在共線反鐵磁體中觀測到了反常霍爾效應 —— 而根據傳統理論,這種現象本應只存在于鐵磁體中。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一效應還源自一種非費米液體狀態,徹底打破了人們對量子材料的固有認知。
傳統認知被打破:反鐵磁體中竟出現反常霍爾效應
在物理學中,電子的自旋方向是關鍵:
- 鐵磁體中,電子自旋方向一致,產生凈磁化強度,這也是傳統理論認為反常霍爾效應的起源 —— 無需外加磁場,電流通過時會在垂直方向產生電壓。
- 反鐵磁體中,電子自旋方向相反,凈磁化強度為零。因此,學界長期認為這類材料不可能出現反常霍爾效應。
但東京大學的中辻悟(Satoru Nakatsuji)團隊與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科林?布羅霍爾姆(Collin Broholm)合作,利用過渡金屬二硫族化合物()構建了三維結構材料,通過插入磁性離子調控電子行為。實驗發現,這種共線反鐵磁體在無外加磁場時,竟表現出顯著的反常霍爾效應,且信號強度遠超以往類似研究。
TMD
非費米液體的神秘作用:電子行為顛覆傳統模型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效應并非來自傳統的費米液體狀態,而是源于非費米液體—— 其中電子間相互作用極強,行為完全偏離標準理論預測。研究人員推測,材料中獨特的電子能帶結構產生了一種 “虛擬磁場”,即使沒有凈磁化強度,也能驅動反常霍爾效應。
“這就像是在沒有磁鐵的地方發現了磁場效應,” 論文共同負責人傅明軒(Mingxuan Fu)解釋說,“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電子自旋、能帶拓撲和強相互作用之間的關系。”
技術前景:開啟反鐵磁體應用新時代
這一發現不僅挑戰了基礎理論,更為未來技術開辟了新方向:
- 自旋電子學:反鐵磁體因抗干擾性強、開關速度快,被視為下一代存儲和計算設備的核心材料。此次發現表明,共線反鐵磁體無需磁化即可實現類似鐵磁體的效應,可能大幅簡化器件設計。
- 量子材料研究:非費米液體狀態下的反常霍爾效應,為探索高溫超導、量子相變等前沿領域提供了全新視角。
目前,團隊正通過拉曼光譜等技術進一步驗證理論模型,并探索更多具有類似特性的反鐵磁材料。中辻悟表示:“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我們正在重新定義磁學研究的邊界。”
參考資料:DOI: 10.1038/s41467-025-5847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