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最大的機械制造商徐工集團,即將以3.75億美元的價格,把85%的股份賤賣給美國人,為了阻止國有資產流失,向文波及時站了出來,哪怕加價30%也要阻止徐工被收購。
徐工可是曾經的軍工企業,歷史悠久,哪怕是整個中國也排得上名號,是中國工程技術的中流砥柱,這樣的公司卻宣布自己要被收購,說上一句沒有貓膩,恐怕沒有人相信。
2005年,向文波的一封信讓徐工的被收購案推向了高潮,倘若是別的公司,眾人笑一笑估計也就過去了,但這次涉及的公司是中國龍頭徐工,這可讓人不淡定了,什么情況徐工都要靠外資才能存活?
但盡管徐工在廣大民眾面前是強盛的代名詞,但實際上徐工已經積重難返,當時的徐工最拿得出手的是軍工產品,但世界最不缺少的就是軍工產品,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會越來越麻煩,但徐工并沒有意識到這點,民用產品才是未來的主流目標。
但一步慢步步慢,徐工也失去了原有的競爭力和輝煌,必須宣布重組才能活下去,但徐工找來找去最終卻找上了一家外資企業,主業還是搞金融的,跟工程機器建設一點關系都沒有,更遑論幫助徐工解決危機,3個多億的美金,真的能夠讓徐工走出危機嗎,能夠拿下徐工大部分的股份嗎?
徐工代表的絕對不僅僅是一個公司,而是數萬工人以及后面的家屬百姓,他們曾經陪伴了徐工的成長,從一個小的軍工廠走到現在,不僅僅是領導們的齊心努力, 也是數萬工人,十多萬從工人日夜奮斗在車間出現的成果,徐工能不能救,怎么救,成了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
向文波并非無名小卒,三一重工的總經理,跟徐工集團算是同行,這樣大的動靜也瞞不過他,甚至向文波本人就有收購徐工的能力。
那為什么徐工沒有找到三一重工或者是其他國內工程機械公司呢,答案是覺得這些公司能力還不夠,不夠帶領徐工走向更強大的地方,他們的產業都大差不差,分別生產著中國急需或者經常需要的幾種工程機器,資產也差不了多少。
當然了像一些國字頭企業,中字頭企業,央字頭企業都找過徐工,同樣遭到了拒絕,還是那句話,徐工當時的老板并不覺得這些公司能夠給徐工帶來更好的前途。
當時的徐工雖然說遭遇了低谷,但絕對不至于大甩賣,3億多美元的價格拿下徐工的大部分股份,還是那句話,哪怕是清倉大甩賣也不應該給出這么低的價格,按照股價,怎么也得十多億美元那個級別才行。
更何況,徐工還有不少國家機密工程,收購的還是個美國企業,盡管美國企業做出了一個保證,說不會影響徐工的發展,但美國人說的話就可信嗎。
向文波的話并沒有阻擋徐工跟凱雷集團談判的進度,卻進來了調查組的進駐,畢竟是大企業,徐工不止代表他自己,還有后面的百姓,調查凱雷集團的收購到底合不合法。
當然第一個原則還是能夠自救還是自救,通過自身的努力讓徐工煥然一新,重組改變企業方向,這也是最優質的選擇,但也最難,一旦成功,受益匪淺,也會給眾多企業帶來一定的參考,畢竟當時跟徐工一樣的公司并不在少數。
經過多年的談判,凱雷集團的收購存在一定瑕疵,而徐工也在多年的探討中找到了自己重組的方向,至于重組的到底成功不成功,徐工這20年的發展相信所有人都會滿意,徐工也確實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不愧為老八路時期的軍工廠。
信息來源:財經時報——還原徐工收購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