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筆尖流淌的《年輕的城》,
是刻在兵團人心頭的歲月詩行。
六十五年前,
詩人駐足石河子戈壁,
驚嘆于軍民攜手創造的“大漠生春”奇跡;
六十五年后,
兵團文聯邀請著名作曲家熊緯等音樂名家
以音符為犁鏵,
讓經典詩篇在新時代的土壤里綻放新芽。
這首熔鑄著軍墾記憶的贊歌,
既延續著“熱愛祖國、無私奉獻、
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精神基因,
更以創新表達讓兵團故事
乘著旋律飛入千家萬戶。
當詩與歌在時光長河激蕩回響,
我們聽見了戈壁變綠洲的鏗鏘足音,
更感受到了文藝工作者扎根大地、
禮贊時代的滾燙初心。
制作人員名單
演唱:劉桐 周強
艾青/詩
熊緯/曲
楊一博/編曲
制作人:熊緯
Midi制作:李尚澤
弦樂:國際首席愛樂樂團
樂隊監制:李朋
長笛:程小華
雙簧管:袁小剛
單簧管:朱丹
大管:姬晶晶
合音:王筱海趙晨靳銳樊竹青
王英姿 黃婉婷
錄音師:陳偉濤
混音師:李嘉佳
錄音棚:記憶時刻Music Studio(北京)
歌曲《年輕的城》:
把握時代脈搏的音樂敘事
文 | 杜瑤 馬可
詩歌,始終以其獨特的魅力承載著時代的精神和人民的情感。當作曲家熊緯為艾青詩歌《年輕的城》譜寫的旋律在戈壁綠洲間回蕩時,我們聽到的不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部用音符鐫刻的拓荒史詩。歌曲《年輕的城》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將詩歌的文學意象轉化為音樂的聽覺敘事,成為連接兵團歷史記憶與當代精神的重要紐帶。
歷史與精神的詩意凝萃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初期,艾青來到了八師石河子市,在此安家落戶,與戰士們一同生活、勞動,見證了戈壁荒灘上崛起一座軍墾新城的奇跡,體悟到軍民齊心改天換地的磅礴力量,于是由心而發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我到過許多地方/數這個城市最年輕/它是這樣漂亮/令人一見傾心”——這些詩句不僅僅是對一座城市崛起的簡單記錄,也是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的生動寫照,更是對兵團精神的深情禮贊。
《年輕的城》以城市為棱鏡,折射出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激蕩的時代精神。詩中“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的宣言呼應著“建設工地沸騰的聲音”里蘊藏的強大生命力。當“田園風光”與“馬達聲響”在詩行間奇妙共振,艾青筆下構建的不僅是地理空間的辯證統一,更是工業化進程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這種交融背后,矗立著“拓荒者”與“戰士”的雙重精神圖騰:前者“浴著陽光”的意象折射出建設者以肉身開墾荒原的浪漫主義,后者“猛打猛沖”的身姿則定格了革命年代特有的戰斗熱情。詩人以“三萬六千遍”的凝視強度,將城市變遷轉化為觀察新中國成長的動態窗口。當手推車在碎石路上飛滾的軌跡與戈壁風沙中的希望目光相交織,個體的勞動敘事便匯入了民族復興的宏大史詩,最終使這座城市成為精神的容器——既盛放著“血汗凝成”的務實品格,又激蕩著“永遠前進”的理想主義浪濤。詩作中濃縮的勞動人民創業史、兵團發展史、新中國成長史,蘊含的集體主義精神與自然共生中謀發展的大國智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精神,都凝萃為這首經典之作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隨時代變遷歷久彌新。
音樂與詩作的精妙融合
六十五番春秋流轉,《年輕的城》在作曲家熊緯的靈思妙想中煥發新生,以嶄新的藝術形式涵養著兵團熱土,也履行著新時代新征程上文潤人心的歷史使命。整首歌曲從結構、旋律、配器到演唱表現與詩作達到了樂與詩的深度融合。
創作中融合的時代、民族、地域與流行等音樂元素,使歌曲有朝氣、有特色、易演唱、易傳播。結構上,作曲家依據情感內涵和句式結構將詩作分兩大部分各作為主歌和副歌,主歌部分采用大線條、并行句式,以及重復、再現等手法,形成穩定、祥和的敘事感,引領聽眾神思漸入這“年輕漂亮”“微風拂面”“令人一見傾心”的城市音畫。主歌與副歌間巧用核心動機變奏、大跳、級進上行技法迅速將旋律推向高潮。副歌部分則采用碎片化的短小動機寫作,使之具有澎湃昂揚的動感,配合詩作尾聲“一年三百六十天,看它三萬六千遍”的炙熱表白和“透過這座城市,看見新中國的成長”的強烈情感升華。旋律上,大調的明亮底色首先為全曲鋪就青春的基調,又采用富于活潑、輕巧、靈動感的旋律,搭配舞蹈性、時代特色鮮明的6/8拍復合節奏創設出上世紀60年代這座“年輕的城”一派春和景明、欣欣向榮的蓬勃氣象,而變化音的巧妙運用猶如神來之筆,令人耳目一新,整首歌曲實現了民族韻味與現代樂調的完美融合。西洋管弦樂隊細膩和恢宏兼而有之的表達特性與劉桐、周強兩位歌唱家真情飽滿的演唱,碰撞出追憶崢嶸往昔、開辟歷史新篇章的時代交響。
傳統與使命的時代綿延
從先秦《詩經》的“弦歌雅頌”到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的傳唱,詩詞與音樂相互成就,共同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年輕的城》在創作手法上保留了詩的原貌,使那些激蕩人心的詞句不再是紙上緘默的文字,而化作動態的樂章。它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詩歌”,是對中華民族古老詩歌藝術的當代傳承與創新。
七十年前,從祖國各地奔赴邊疆的兵團人,懷著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以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意志,在荒蕪的土地上扎根。他們在沙漠中植樹造林,為黃沙披上綠裝;在荒蕪的土地上開墾農田,使荒地變為糧倉。一座座“空氣清新”“田園芳香”“蒼翠樹林里是一排排廠房”“百鳥鼓噪聲中傳來馬達聲響”的軍墾新城在他們的辛勤勞作中建造。他們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兵團人,也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年輕的城》作為兵團精神的音樂敘事化表達,其精妙之處就在于它用藝術超越時空限制——艾青的詩句定格了歷史瞬間,熊緯的旋律則讓這一刻永遠年輕。今天,這首作品依然在提醒我們,兵團精神從未老去,它只是以新的形式,繼續生長在這片土地的血脈中,并化為新時代奮進的號角,鞭策著我們勇擔歷史使命,在時代的浪潮中留下屬于我們的印記。
從石河子到可克達拉,從阿拉爾到圖木舒克,一座座“年輕的城”在戈壁荒原上拔地而起,印證著兵團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精神傳承。歌曲《年輕的城》青春而宏大,親切又激昂,既保持了藝術高度,又兼顧著時代審美,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兵團人在新時代的自信與豪情。當這首歌曲的旋律再次響起時,我們聽到的不僅是對一座城市的贊美,更是對一種精神、一個時代的深情禮贊。
(作者杜瑤系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教授,馬可系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國文藝網新媒體
來源 | 兵團文聯微信公眾號
編輯 | 高涵
點個“在看”,共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