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廣汽傳祺在上海車展揭幕了全新插電混動中大型SUV——傳祺向往S9。這款集結華為乾崑智駕、鴻蒙座艙及寧德時代電池的車型,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在三方技術的加持下,傳祺向往S9到底能重塑市場格局,還是只是各種技術、配置的堆砌呢?這可能考驗著廣汽傳祺的深度融合能力。
傳祺向往S9
傳祺向往S9的產品力及市場機遇:技術整合或創造黃金三角的“化學反應”
我認為,傳祺向往S9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源于華為、寧德時代與廣汽的深度協作。華為乾崑智駕ADS 4(參數丨圖片).0系統搭載192線激光雷達與4D毫米波雷達,官方稱可實現“全向防碰撞”和自動緊急避讓,其硬件架構和算法精度對標行業頂尖水平。
鴻蒙座艙Harmony Space 5支持六屏交互與場景自定義功能,用戶可像“拼積木”般組合語音、燈光、空調等設置,智能化體驗進一步向消費電子靠攏。
寧德時代驍遙增混電池則補齊了續航短板。44.568千瓦時電池組提供CLTC工況下252公里純電續航,綜合續航突破1200公里,且支持15分鐘快充(30%-80%)與零下40℃冷啟動能力。這一組合直擊家庭用戶對“短途用電、長途混動”的需求痛點。
傳祺向往S9
從定位看,傳祺向往S9或許應該會瞄準25萬-30萬元價格帶,較紅旗HS7 PHEV(29.08萬起)、領克09 EM-P(28.99萬起)更具性價比優勢。
若頂配車型控制在30萬元內,其“華為智駕+鴻蒙生態+寧德電池”的配置組合,或將形成對合資品牌燃油車的“降維打擊”。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傳祺向往S9具體的定價信息,以官方信息為準,此處僅為根據其定位所作出的推測,為個人觀點。
同時,消費端趨勢亦為其提供利好。中大型SUV市場近年增長迅猛,2024年占比達新能源車銷量的18%,且用戶對智能化配置支付意愿提升至35%。
營銷策略上,傳祺S9通過零重力座椅、18點SPA級按摩、后排吸頂屏等豪華配置,強化了“移動家居”概念,試圖以“新中式豪華”差異化突圍。
傳祺向往S9
傳祺向往S9或許也面臨隱憂與挑戰:技術協同的“長尾效應”
盡管參數亮眼,不過,在當前的競爭激烈且復雜的市場態勢中,傳祺向S9仍需直面三重挑戰。
其一,相關系統的實際表現待驗證。目前的技術階段,NCA城市領航等功能尚在完善,傳祺向往S9的ADS 4.0表現值得期待,不過能否實現“老司機級”體驗,或許還需要實際驗證。
傳祺向往S9
其二,電池續航的真實性爭議。當前,在國內車市,CLTC工況與實際使用存在差異,空調負載、低溫環境可能使公里續航縮水。在這種情況下,向往S9能否憑借寧德時代電池加持,實現消費者信心重建,值得關注。
其三,差異化競爭難題。隨著華為智駕覆蓋更多品牌,傳祺如何避免陷入“技術同質化”陷阱?其保留自研ADiGO系統的“雙軌策略”,雖意在平衡流量與技術主權,但可能增加研發成本與用戶認知混淆。
傳祺向往S9
本文結語:
傳祺向往S9的推出,或許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從“單打獨斗”向“生態協作”的轉型。華為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寧德時代保障三電系統,廣汽專注制造與品控——這種分工模式能快速補齊短板,達到“集百家所長”的效果,卻也考驗企業的整合能力。
長期來看,中高端新能源市場的競爭將圍繞“安全、智能、續航”三要素展開。若傳祺能依托廣汽20年造車底蘊(累計測試超1300萬公里),將三方技術深度融合,或可重塑市場格局。
如果不能,從而使得協同僅停留在硬件堆砌層面,則可能淪為“技術組裝廠”,甚至喪失品牌溢價空間。
傳祺向往S9
不管怎么說,我認為,傳祺向往S9的登場,既是傳統車企智能化突圍的樣本,也是中國汽車產業協作創新的試金石,值得肯定。
其市場表現不僅關乎廣汽高端化戰略的成敗,更將驗證“技術聯盟”模式在量產車領域的可持續性。
當然,在智能電動車的下半場,唯有將技術深度轉化為用戶體驗,才能真正贏得消費者的“投票權”。
在此,我們希望傳祺向往S9能夠憑借三方技術加持,深度融合其優勢所在,從而為國人提供更好的用車體驗,獲得更好的市場銷量和發展前景。
本文聲明:
本文為車宇世界運營部原創文章,總第11644期,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標注來源的數據及相關資料均為引用。車宇世界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