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威海AI驅動簡歷優化和篩選匹配兩大服務場景落地,成為強化數據創新應用的生動實踐。
去年以來,威海圍繞數字威海建設戰略部署,聚焦“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據價值化和治理服務數字化”,加快培育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率先全域建成四星級新型智慧城市,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監測合作網絡試點和全省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特色集聚區,連續2年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和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成效明顯市”省級督查激勵,連續多年躋身中國數字百強市、中國數字經濟百強市。
以數賦能,數據要素釋放乘數效應
城市每天都在產生海量的數據,這些數據既是城市活動的軌跡,也是城市治理的密碼。如何打破“數據孤島”?市大數據局強化數據高質量供給,匯全數,治好數,推動全市公共數據“應匯盡匯”,匯聚數據量達到188億條。建立“一數一源一標準”數據規范,高質量建設“一人一檔、一企一檔”,打造了一批高質量數據集。深化跨部門、跨層級數據共享,推動數據直達基層,形成1.4萬個公共數據資源目錄,支撐部門間共享數據93.7億條、接口調用57.7億次,公積金、水氣暖等領域公共數據規范匯聚率達到100%。
數據匯集起來,管好用好才是關鍵。市大數據局強化數據授權運營,管好數,盤活數,出臺《威海市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管理辦法》,組建威海數字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授權開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加快推動數據變現增值,推動公交和文登水務數據資產入表,獲2000萬元銀行質押融資。完善多方參與、多行業融入的數據知識產權服務機制,取得全國首單數據知識產權使用許可備案,單筆許可金額55萬元。目前,全市已有5家企業38.8億條數據通過山東數據交易公司進行登記。
在強化數據創新應用方面,市大數據局聚焦用好數,用活數,舉辦“數據要素×”創新大賽,挖掘打造110個應用場景、29個高質量數據集。依托“動力零部件智能制造”數據集建設的賦能平臺入選國家試點,獲中央預算資金3645萬元(全省6個)。以國家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為契機,海產品行業入選省級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建設專項試點,開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揭榜掛帥,“基于產業鏈、供應鏈、技術鏈視角的數據產權認定與保護研究”等兩項任務入選全省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揭榜掛帥”名單。
以數興業,數字經濟塑強發展優勢
著眼于雙輪驅動強動能,推進數字產業化“九大工程”、產業數字化“六大任務”,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占比達到5.75%,打印設備產業集群成功入選省首批數字產業集群,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規模位居全市八大產業集群之首。持續推動工業“智改數轉”,培育省級“產業大腦”4個,省級以上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56個,12個園區入選省級數字經濟園區,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達86.8%。
壯大主體強基礎。建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庫,培育“領軍型”“成長型”“基礎型”企業梯隊。建立未來產業庫和項目庫,發揮威森信息、澳潤鵬等企業的業務和技術優勢,加強視頻標注、圖片標注等領域項目引育,全市共落地數據企業65家,初步形成集數據采集、數據加工、合規確權、登記評價、流通交易于一體的數據要素產業生態鏈條。
協調服務強保障。全省率先建立聯席會議機制,不定期會商解決問題。參照國家統計局數字經濟指標體系,梳理形成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重點項目、企業稅收、電子商務等8大指標體系,常態化開展數字經濟運行月監測、季度分析、半年研判,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建立數字經濟項目庫、企業庫、專家庫、數據庫等4大“數據家底”,儲備36個重點數字經濟項目,總投資160億元,不斷增強發展后勁。
以數智治,數字政府提升善治效能
在城市運行指揮中心大屏幕上的數字不斷躍動,市域治理、智慧城管、智慧安監等數據整齊羅列在上面。
如今,市域智能已實現感知。我市構建以“城市大腦”為中樞的智能感知體系,建設物聯感知、事件管理等四個功能中心,實現省市縣三級互聯互通,大屏端、PC端和移動端三端融合,城市態勢數字化、可視化呈現。應用DeepSeek、通義千問等大模型,上線智數問答應用,提升城市感知、智能分析和輔助決策的智能化水平。
跨領域創新應用能力增強,圍繞市場監管、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重點領域,打造50個綜合業務專題應用,增強各類安全隱患預警處置能力。擴大AI事件、社會治理、物聯感知數據共享范圍,打造110個視頻AI算法,賦能基層、部門跨層級、跨領域業務應用。
創新打造“統一地址庫”,與網格管理系統融合應用,實現“人房關聯”、基層風險事件實時推送,推動基層治理精準高效。實現基層數據“一表通”,打通市、區、鎮街、社區、網格五級數據,實現報表數據“一次錄入、多方共享”,同類材料“最多報一次”,變“基層填報”為“系統自取”。共享10部門35類數據,定制開發24項基層數據核查服務,實現53項惠民補貼“免申即享”“無感認證”,惠及67.3萬人群。
機關辦公也實現高效協同,依托“山東通”平臺,持續深化機關內部跨層級、跨部門“一件事”改革,打造重點項目評分、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考核等20個“一件事”多跨應用,年均辦理事項9萬余件,累計用戶5.2萬人。在全省率先將AI大模型應用到合同評審中,實現非涉密合同“送審單位零跑腿、審查過程全留痕、檔案管理電子化”。
以數惠民,數字社會實現智達快享
企業開辦只需在網上提交一次材料,即可完成工商登記環節;市民在辦理醫保報銷業務時,無需再提供繁瑣的紙質證明材料,只需出示“魯通碼”,相關信息即可自動獲取;學校可開展在線教育平臺建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眼下,我市正以數字賦能基層治理,以共享“數據+”的方式,激活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切切實實地“優政、便民、利企、興業”。
政務服務好辦易辦。圍繞企業和個人全生命周期,完善“愛山東”移動端“高效辦成一件事”專區,完成94項企業和30項個人“一件事”服務場景,實現“高效辦成一件事”基本覆蓋城市公共服務高頻事項,年服務群眾7288萬人次、企業24萬余次,日均活躍人數超過20萬。深化“無證明城市”建設,歸集280萬條電子證照,4224個事項可用電子證照辦理,酒店入住、小區門禁等3000多個生活場景可掃“魯通碼”辦事,應用超470萬次,壓減證明材料130萬份。在省內率先打造“圖游威海”應用,匯聚1.9萬余條涉旅數據資源、1500余個城市點位,實現全市旅游資源“一圖統覽”、熱點內容“一屏暢享”、熱門景點“一鍵購票”,已服務群眾13萬余人次。
公共服務普惠高效。建立全域數字化轉型指標體系,成功入選國家信息中心首批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監測合作網絡試點城市,形成全域數字化轉型常態化監測評估機制。持續開展智慧社區提標擴面行動,建成智慧社區164個,獲批省級標桿型智慧社區4個。在經開區韓樂坊社區試點,打造“實景三維+數字孿生”智慧社區,創新“社區盡覽、智能預判、實時調度”治理新模式。堅持惠企便民導向,推動數字技術與教育、醫療、社保、養老、文旅等傳統公共服務深度融合,深化“教育入學一件事”,率先實現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掌上入學”;深化智慧醫療建設,實現預約掛號、結果查詢、診間繳費等線上服務“一號通用”、“一卡通用”、檢驗結果互認。
網站服務智能便捷。打造“威民服務”網站服務品牌,開設政府網站“一站通曉”資源融合型主題服務專欄,以用戶為中心設計沉浸式、情景式系列主題服務場景,讓群眾做到事前準備清晰明了、事中進展實時掌握、事后結果及時獲知。優化升級網站智能便民服務,建設數字便民服務地圖,整合公共服務資源,將數字惠民觸角延伸至基層。優化網站“AI一鍵搜問”服務,打造關聯知識圖譜,實現智能問答、智能推送、個性化場景服務。
以數強基,數字基建持續提級提效
加快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中科融合智算中心二期、數智產業園等項目加快建設,全市已建成25家數據中心,其中11家獲評省級新型數據中心,3家首次獲評省5A級數據中心,全市標準機架總數突破1萬個,總算力規模760PFLOPS,同比增長192%,智算占比超過65%。
提升共性平臺支撐能力。嚴格落實重要系統“省市主建、縣鎮主用”要求,嚴把項目論證、驗收關口,完善區市政務信息化項目提級審查工作機制,統籌集約建設全市政務信息化項目。推進全市政務信息化項目全口徑備案管理,形成政務數字資源“一本賬”,統籌規劃、用好用足數字資源,實現云、網、視頻、數據等資源共建共享,為各級各部門開發應用提供共性基礎支撐。增強數據安全保障能力。堅守安全底線,加強城市數字空間安全管理,提升數據安全保障能力,落實數據分級分類保護、密碼應用安全評估等制度,三級系統等保測評率達到100%。(Hi威海客戶端通訊員 閆潔 伯彩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