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大家周四好呀~
最近有同學問,怎么找到合適的老師/阿姨/小伙伴;身邊也有很多朋友驚奇,我好像總能遇到合適的人,恰如其分地把他們放在我生活和工作中合適的角色上。驕傲地說一句,在這方面我自認為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可以淺淺地和大家分享一下。
說起來我這項能力的緣由,有點心酸,屬于“上帝關了我的門,于是開了一扇窗”。我的原生家庭傳統路線其實是“專業型選手”,我爸媽沒退休的時候,都是非常兢兢業業的技術專家,屬于同事解決不了的技術難題來找他們幫忙的那種。所以在受教育、工作、創業的早期階段,我本來也是走這條路線的,親力親為并且做到極致。但是我很快發現,自己“異于常人”最大的特點是——我的身體、精力與正常人相比,簡直差十萬八千里。
學生時代,幾乎是純腦力勞動,相對來說在我的舒適區,尚且能茍活;但是工作以后,坐班、開會、出差、人際關系、甚至生活本身都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我的身體就完全扛不住了。不過,辦法總比困難多嘛,地球離了我照樣轉,那活兒離了我也可以照樣做,于是我給自己的“人生設定方向”從“成為一名專家”,轉變成了“成為一位像劉備那樣可以廣納賢才、自己不必樣樣精通的統籌者和管理者”(在路上)。
總原則其實只有一條:只要能不自己做的事,都讓別人做。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講,就是“懶”。大家都聽說過“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個說法,但是,怎么能找到“真專業”的人(而不是包裝出來的假專業),而且人家心甘情愿把你的活兒做好,就是一門學問啦~
我有個基本認知,就是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非常擅長的領域。社會之所以有復雜的行業和分工,理想狀態下,就是讓每個人做自己最舒服且最擅長的事(舒服有超級高的權重)。我擅長的事是動腦子,創造、統籌和分工,這些我不累;不擅長的事就是要用到身體的,比如自己動手操作或者具體執行性事務,這些很消耗我。所以我就只做自己不累的事,找人別人去做我累但是他們不累的事就好啦。
這里分享幾條我找人/用人的原則~不一定對,大家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選擇性取用。
原則一:每個領域都有自己清晰的標準。
丁老師在課堂上講過一類普遍現象,很多老板說,招到高質量人才難。這時候老師通常會問他們兩個問題:你花了多少時間、精力、金錢在招人上?你對高質量人才的標準是什么?
我還真的有自己的標準。找好老師(這里特指培訓類的老師,修行的老師是另外的標準)、好伙伴、生活中的服務人員,不同領域都有標準,細節會有不同,但有一條對所有人適用,在我這里權重TOP1,包括我篩選朋友第一條標準也是這個:關鍵方面的價值觀趨同。
這個怎么來判斷呢?
價值觀有很多方面,舉例一個我非??粗氐姆矫妗N姨貏e喜歡在初次見面和他們聊兩類問題:第一類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同行,第二類是怎么看待自己之前的雇主。
因為,“你眼里的別人才是真的你。”
比如有的人就習慣性會講,“自己多好多好,同行沒有自己好”,一般拉踩同行的在我這里會被直接pass。我現在的芭蕾老師退役之前是舞團首席,她也從沒說過別的老師跳得沒她好,而是說“老師都是好老師,只是每個人教學方式不同,適合不一樣的學生”。瑜伽老師說“從業年限不一樣,我也是積累了這么長時間才做到現在這樣,每位老師用心做都能做到”。鋼琴老師說“不同的人需要不一樣嘛,我有些理想主義,比較注重情懷,有的老師看中市場也沒有錯。有的學生就是想刷考級,也有學生更希望提升音樂素養,不同學生適合不同老師教。”
我家現在的阿姨講“之前的雇主(每個都是具體到人)都是很好的人,只是后來搬家了/孩子大了不需要阿姨了,所以我離開了上一戶人家”。我經常合作的收納師,她也不會抱怨說“某某客人家很亂”,而是說“客人沒有整理的習慣,所以才需要做我這樣工作的人呀。”
當然啦,人非圣賢,我自己也做不到完全不說別人不好(最近兩年已經在非常注意避免了),我比較能接受的是“我不太認同別人這樣的工作/處事方式/觀點”,不能接受“只有我好,跟我不一樣的都是不好”。
原則二:對這份工作有熱情。
這一點其實在跟對方交流的時候,能夠很容易感知到。我之前長期合作的團隊伙伴,part time的同學比較多,我會比較重視“我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所以我想要做”,以及“雖然我現在做的不夠好,但是我肯學”這樣的態度,也會給這些伙伴更重要、報酬更高的項目。不是特別認同“你這里有個工作機會,有錢不賺白不賺,所以我來了”的態度。(態度不是直接問出來的,但是交流的字里行間會流露這樣的意思)
找阿姨試工的時候,我會觀察她們是否有“公司規定必須在客戶家待夠4小時,所以我無論如何得呆夠這么長時間”的心態。我家現在的阿姨跟我和劉同學一樣,輕微強迫癥,看見臟亂差會難受,動作非常麻利,受不了干活兒磨嘰,所以我們一拍即合。
我經常去剪頭發的tony老師也不喜歡拖延,手起剪刀落非???。而且她每次看到一顆剪好的頭,總是有一種“沉迷欣賞自己創造藝術品”的眼神,看得出這份工作真的讓她很有成就感。
收納師小姐姐每次來我家收拾完,我都能從她臉上看到流露出來的自豪感,表情像在說“瞧,這么整潔的空間是我整理出來的”。
瑜伽老師身上有一種身心合一的平靜。當她跟你講要啟動哪塊肌肉的時候,我感受到的是,她真的在有覺知地關注你的身體,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你身上。就是她那個氣質,你看一眼就會感覺“她就是干這一行的”,不會覺得她很商業。
芭蕾老師不但教大家跳舞,還經常拿相機給學員們指導動作、拍美照、修圖(都是不額外收費的)。而且她總是能看到學生們的美好,經常鼓勵不自信的同學“你這個動作很美啊,肩膀再下沉一點就更好了,啊,漂亮”。
我特別喜歡觀察身邊的這些人工作,她們在工作的時候,感覺整個人都在發光,有一種非常沉浸和專注的美好。
一個人是不是真心熱愛自己的工作,相處短暫的一段時間,很快就能看出來。
原則三:有較強專業性,成長型心態。
專業度的話,我會問對方過往職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以此來判定這個人的溝通能力/解決分析問題能力。追問幾次細節,就能看到對方的工作經驗是否資深(包裝的還是真的做過一問便知)。還會假設發生了一種情形,問對方面對這種情況怎么處理。
如果是找老師,我會多問一問對方一些更深層面的理解問題。比如說我兩年前換過一次鋼琴老師,因為原來的那個老師搬家換城市了,找新老師試課的時候,我問她怎么看待我現在的演奏水平,有哪些具體需要提升的空間,我喜歡XX作曲家,怎樣更好地演繹他的作品,為了實現這些她有什么教學計劃。瑜伽老師最早是處理體態問題找到的她,我問她怎么看待我當時體態的成因,表面問題和深層問題各是什么。
短期合作(比如像請月嫂、獨立攝影師、裝修承包商這種),專業度的排序和價值觀并列第一。找供應商(非個人而是公司性質合作),專業度也和價值觀并列第一。
個人的長期合作中,專業度在我的排序中反而不是最高的。如果一個人跟我價值觀合拍、并且TA熱愛自己的工作,我會非常愿意“見證對方成長”。換句話說,即使那個人不是最優秀的,因為我喜歡TA,也會跟TA合作。
總體而言,我的篩選原則是“先選人,再看事兒”。或者說“我看中的這個人,只是TA恰好從事這個領域而已,即使有一天TA不做這個事了,我們依然是朋友”。
至于“廣撒網”的來源……其實很常規。找培訓類的老師和服務人員,來源就是小紅書、大眾點評、家政平臺、朋友介紹,團隊小伙伴來自過去的學員/朋友推薦。主要還是篩選,見面比較費體力,一般我會先約電話聊一下。如果是中間人介紹,我就會把我的標準提前告訴對方。
所有的合作和求學,都是雙向選擇~以上的標準,是我選別人的標準,自己也是這么做的,我是以“希望別人對待我的樣子”來對待TA的。當我是乙方、是服務者的時候,把自己換位在“被選擇”的那個位置就好了。
大家價值觀一致,相處起來會互相都比較舒服,都可以真實做自己。我是發自內心地欣賞對方,會自然地給到贊許,啥都不用刻意;對方熱愛這份工作,不用我叮囑也會用心做好,各自都省心。
前期是需要花點心思啦,選中以后工作、生活中的麻煩和瑣事真的會減少超級超級超級多。需要做決策的場景少了一大半,因為人家自驅力強嘛,基本都不用我操心,自己就能干很好。工作場景多一道驗收標準就行,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雖然找的都是自驅力強的人,但是也不要挑戰人性,靠制度來減少人力管理成本。其他都跟生活場景一樣,顆粒度分精細一些、做好激勵,交給對方做就行了。
不能說“一勞永逸”吧,對我來說可以“一勞逸好幾年”。真的是非常適合懶人了。
我們下周四14:00見~
如果想圍觀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話想和喵說,可以加這個微信號哦(如果加過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復加啦)~
我的這些文章也值得你讀一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