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張維迎的觀點可能仍然沒有變化。
有一些觀點,可能是歷久彌新的。
例如張維迎關于產業政策的論點。在多年前,張維迎為此曾和林毅夫展開辯論,雙方各自就產業政策的成功與否展開了一場學術激辯。
最終的結果是誰也沒有說服誰。
在2019年時,張維迎曾接受財新視聽的采訪;在記者問張維迎關于產業政策的觀點有改變嗎時,張維迎回答道:“我沒有改變。”
“我已經在理論上弄得很清楚。由于人類兩個因素的限制,產業政策注定不會成功。”
張維迎認為,這兩個因素的限制,就導致產業政策不會太成功。
第一就是人類的物質,尤其是涉及到創新的,技術的創新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它沒有經驗可循,它甚至不是一個科學決策。而我們產業政策則是假定一部分人很聰明,他知道應該發展什么樣的產業。
第二就是人類的“無恥”。產業政策可能會帶來權力的尋租,以及歧視性的特權,會產生區別對待。
對特定產業的補貼,就相當于歧視該產業之外的所有產業。
基于這兩個因素,張維迎認為最后產業政策一定走形;即使一開始設計得很好,但是最后執行當中一定會走偏。
最重要的是,張維迎認為產業政策的糾錯機制和市場是不一樣的;企業在市場中犯錯了,市場會自動以虧損來糾正它。
但在產業中,我們則很難判定錯誤,因為市場的機制在此刻已經一定程度上失效了。
今天我們對產業政策的認知,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這也是今天現代國家的經濟政策原型,它們最早都出自兩位經濟學家,一位是凱恩斯,一位是哈耶克。
他們都出生在19世紀末,成名于1910年代世界大戰、20年代經濟大繁榮,以及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
凱恩斯和哈耶克擁有相同的時代背景,但持有幾乎相反的立場。
凱恩斯認為,應該在經濟危機到來時,進行人工強力干預經濟,刺激生產和消費,讓經濟盡快走出泥潭;哈耶克則認為,繁榮往往是過度投資的產物,救市只會延緩矛盾,最終引發更大問題,我們應該什么都不做,等市場自行糾正。
以今天的視角來看待這兩位經濟學家的觀點,我們就很容易發現,凱恩斯主義大行其道。
特朗普試圖以關稅來干預美國經濟的問題,是凱恩斯主義,而過去幾年流行的產業政策,本質上也是凱恩斯主義的產物。
為什么特朗普能夠贏得大選?
因為在危機之下,人們更可能把票投給主動的、相信可以做點什么的人。
從羅斯福開始,凱恩斯主義就主導全球經濟政策數十年,之后又有了處于兩極中間的芝加哥學派,也就是所謂的新古典經濟學派。
而哈耶克,則從來不是主流。
張維迎也一樣,早年間認為自己是芝加哥學派,是新古典經濟學派。到年近50歲時,張維迎才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更接近奧地利學派,是哈耶克的忠實擁護者。
張維迎認為,市場經濟好不是因為它完美無缺,而是因為它的不斷糾錯。我們人類是肯定要犯錯誤的,所以一個好的體制和一個不好的體制很大程度上是糾錯機制。
這也是張維迎認為產業政策不好的地方之一,因為產業政策很難糾錯,步子邁大了,路徑依賴大了,就很難回頭。
今天我們看到成功的產業政策的例子,也不能證明產業政策就是成功的。
張維迎舉例說,假如有個地方鼓勵養狐貍,吃狐貍肉給你補貼、養狐貍給補貼、穿狐貍皮給補貼、賣狐貍也給補貼,不養狐貍就罰款,那也可以做得很大,但不能證明它是正確的。
好的政策就是普適性的政策,例如減稅,要對所有企業都適用,不能只給一些企業減稅。
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說,壞的經濟學家只看見看得見的,而好的經濟學家要同時看見看得見的,還能夠推斷看不見的。
如果我們只能夠看到產業政策的好處和成功的案例,那么就不算一個科學的事情。
就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全球很多地方都在推行計劃經濟,但不等于都是正確的,今天我們回頭再看,計劃經濟幾乎都沒了。
而電動車在19世紀末也曾非常流行,如果立法禁止了當時的電動車,那么燃油車的進步就沒那么快。今天也是一樣,如果立法禁止燃油車的話,電動車進步或許也沒有那么快。
而我們要保護的,則是人們自由選擇的權利。
今天的市場,所面臨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大。
一方面在大洋彼岸,特朗普正高舉關稅大棒,試圖改變重塑全球貿易秩序;而另一方面,隨著不確定性的升高,市場的脆弱性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今天人們對一些重要問題的爭論,經常不是因為對事實的認定有分歧,而是因為不同人對相同的事實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
以電動汽車為例,一些人認為這就是產業補貼的結果,才有了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今天;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是技術和創新的推動導致了今天的電動汽車飛速發展。
在宏觀上,人們對事實的認定也有很大的分歧。
過去40年,我國經濟飛速發展,沒有任何其他國家可以相提并論;很多人都認可這一點,但不同的地方在于,我國為什么取得了這么大的進步?
不同的人解釋不同,甚至相反。
有的人認為是我們自身發展帶來的,有的人認為是加入WTO帶來的。
這些不同的解釋會導致不同主張,甚至會截然相反。
而我們的未來什么樣,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我們相信哪一種解釋。對于好的,我們要加強,對于不好的,我們會糾錯。
但前提在于,我們對好和不好的認定,仍然還有巨大的分歧。
我們的認識會改變事實。
今天我們就正處于這樣一個十字路口,對整個世界的認識,乃至對事實的認定,都決定了未來我們的方向和發展路徑。
就這一點而言,外貿的重要性與否也在其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一認定所帶來的影響和未來的走向,也已經在發生著改變。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