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今天下午,一枚長征二號F/G火箭從中國西北部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901發射場點火升空,將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三名航天員——經驗豐富的指令長陳冬與首次飛行的陳中瑞、王杰——肩負著為期6個月的太空任務,前往中國空間站執行科學實驗和出艙活動。這次發射是中國第15次載人航天飛行、第20次神舟飛船發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35次發射,也是中國空間站第九次乘組輪換,還是全球今年第4次軌道載人飛行,標志著中國航天在全球舞臺上的持續崛起。
●火箭沖天選定航天日
▲北京時間2025年4月24日17:17,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戈壁荒漠被火箭尾焰點亮。長征二號F/G火箭(編號Y20)承載著神舟二十號飛船準時升空。發射窗口的選擇基于軌道力學的最優條件,同時選定中國第十個航天日(4月24日),紀念1970年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55周年。
發射前,三名航天員在發射塔旁與地面團隊舉行了簡短的送別儀式,身著白色航天服的陳冬揮手致意,展現出沉穩的自信。火箭點火后,飛船迅速突破云霄,升空不到10分鐘,進入初始軌道(200×356公里,赤道傾角41.47°)。約6.5小時后,神舟二十號將與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前向端口完成自動對接。
飛船對接后,神舟二十號三名航天員進入空間站,與神舟十九號乘組(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展開交接工作。后者預計于4月28日返回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的東風著陸場,結束為期6個月的駐留任務。
●發射數據刷新
此次成功發射神舟二十號任務是自2021年中國空間站開建以來總計第19次發射任務(從天和號核心艙一直到神舟二十號);自2022年底中國空間站常態化運行以來第五次載人航天任務(繼神舟十六號、神舟十七號、神舟十八號、神舟十九號、神舟二十號);中國空間站迎來第9次載人航天任務(神十二至神二十);中國總計第15次載人航天(神五至神二十);神舟飛船第15次載人航天(神五至神二十);神舟飛船第20次航天發射(神舟一號至神舟二十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35次發射任務(神舟一號至神舟二十號);「中國神箭」長征二號F火箭第23次發射;長征系列火箭第571次發射;中國今年第22次軌道發射;全球今年第86次航天發射;全世界載人航天第397次發射;全世界載人航天記錄第734、735位進入太空(陳中瑞、王杰)。
●經驗與新銳的太空組合
神舟二十號的乘組由三名航天員組成,背景各異卻配合默契。
陳冬(圖中),43歲,指令長:這是他的第三次太空之旅。此前,他參與了神舟十一號(2016年,33天)和神舟十四號(2022年,181天),累計在軌214天。陳冬以冷靜著稱,曾在神舟十四號任務中成功處理設備故障。
陳中瑞(圖右),38歲,飛行工程師:首次執行太空任務,曾是中國空軍飛行員,2020年入選第三批航天員。他的飛行經驗為任務的操作環節提供了保障。
王杰(圖左),35歲,載荷專家:同樣為首次飛行,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C)的工程師,負責科學實驗和設備維護。王杰的專業背景確保了任務的科學產出。
這次飛天的神舟二十號乘組可謂亮點不少——
經驗傳承:第三次飛天的陳冬,其豐富經驗為任務提供了穩定性,而陳中瑞和王杰的首次加入,則為航天員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CMSA)稱,新一代航天員的培訓周期已縮短至2-3年,顯示出選拔體系的優化。
多元背景:乘組涵蓋軍事、工程和科研領域,適應了空間站任務的多維需求。陳中瑞的飛行技能與王杰的工程專長形成互補。
心理韌性:航天員在模擬失重環境和密閉艙內接受了超過6,000小時的訓練,心理訓練確保他們在長期任務中保持穩定。
這支乘組的構成不僅保證了任務的高效執行,也為中國航天員隊伍的梯隊建設奠定了基礎。
●6個月的任務使命
神舟二十號任務的核心是支持中國空間站的長期運營,同時推進中國空間科學的邊界。任務預計持續6個月,涵蓋多項重點——
乘組交接:與神舟十九號乘組完成無縫交接,確保空間站系統的連續運行。交接儀式將在空間站內通過視頻直播,象征中國航天的透明化努力。
科學實驗:任務涉及多項前沿研究,如生命科學(研究微重力環境下斑馬魚和渦蟲的繁殖行為,為深空探測中的生態系統設計提供數據);材料科學(測試高性能合金在太空中的耐腐蝕性,應用于未來航天器制造);天文觀測(利用空間站外部的紫外望遠鏡,收集星際介質數據,助力宇宙起源研究)。
出艙活動(EVAs):預計進行多次出艙活動,具體次數待定,任務包括——安裝空間碎片防護裝置,應對軌道上約27,000塊可追蹤碎片的威脅;檢查和維護空間站太陽能電池板及機械臂;回收艙外實驗樣本,如暴露在太空環境的材料試片。
貨運管理:接收天舟九號貨運飛船的補給,包括3噸燃料、實驗設備和生活物資。航天員需將物資分揀并存儲于空間站的專用艙段。
這次任務背景不妨了解下:神舟十九號乘組在其任務中完成了3次出艙活動,最長一次達9小時6分鐘,創下中國航天員單次出艙時長紀錄。他們還完成了88項實驗,涉及生物技術和流體物理。中國空間站自2021年4月發射天和核心艙以來,已運行超過1,300天,軌道高度保持在340-450公里之間。中國空間站自2022年10月完全組裝以來,已成功支持5次載人航天任務。這些活動不僅提升了空間站的科學產出,也為中國未來的深空任務積累了經驗。
●可圈可點的技術
這次神舟二十號任務在技術層面展現了中國航天的精益求精。
長征二號F/G火箭:作為中國唯一載人航天專用火箭,其載荷能力提升20%,可攜帶約8.8噸有效載荷。火箭采用冗余設計,故障率低于0.1%,確保了高可靠性。
快速對接技術:飛船在6.5小時內完成與空間站的自動對接,優于早期任務的8-10小時。這得益于北斗導航系統的精準定位和飛船的自主控制算法。
空間站系統:中國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組成,總重約66噸。太陽能電池板峰值功率約27千瓦,與國際空間站的30千瓦平均輸出相當。站內配備了先進的再生式生命支持系統,回收約85-90%的水資源。
飛船設計:神舟飛船的返回艙采用氣動減速與降落傘結合的回收方式,著陸精度通常控制在10公里范圍內。服務艙的太陽能電池板面積達40平方米,發電能力優于俄羅斯聯盟號飛船。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不斷推進,未來可期的亮點不少。比如,中國正在研發可重復使用火箭和下一代載人飛船,計劃在2030年前降低發射成本30%。中國空間站預計運行至2035年,未來可能新增商業艙段,支持微重力制造和太空旅游。與巴基斯坦的航天員合作項目標志著中國航天國際化的開端,計劃2026年迎來首批外國航天員。這些技術進步為神舟二十號的成功提供了保障,也為中國載人登月計劃鋪平了道路。
●航天雄心與挑戰
神舟二十號任務是中國航天雄心的縮影,放在全球背景下不可小覷。
中國是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獨立運營空間站的國家。截至目前,已有26名航天員執行41人次太空任務,景海鵬以4次飛行居首。神舟二十號任務也是神舟飛船第20次發射、長征系列火箭第571次發射、全球今年第4次軌道載人飛行(Crew-10、Fram-2、Soyuz MS-27),進一步鞏固了中國航天的全球地位。
這次任務的科學實驗為生物技術和材料科學提供了數據,可能催生新的工業應用。然而,中國航天預算(估計每年100-140億美元)需通過技術轉移和商業化實現回報。空間站的微重力實驗平臺或許成為未來經濟增長點。
中國通過與巴基斯坦等國的合作,展現了開放姿態,但與美國在航天領域的地緣博弈仍然存在。中國空間站的規模(66噸)不及國際空間站(約450噸),國際參與度也較低。未來如何擴展國際合作,不僅考驗航天項目,也在考驗外交智慧。
盡管中國在空間站運營上表現穩健,但在可重復使用火箭、深空探測器和超重型運載火箭(如長征九號)領域仍需突破。與SpaceX現役主力火箭獵鷹9號相比,中國商業航天的成本競爭力仍有不小差距。如何在技術創新、國際合作與資源投入之間找到平衡,將決定中國能否在全球航天領域實現更大突破。
●15飛、26人、41人次
從1999年發射神舟一號飛船開始,迄今為止神舟飛船總計發射20次,其中5次無載人 (神一、二、三、四、八) 、15次載人發射 (神五、六、七、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 ,總計承運26人、41人次 (神五1人、神六2人、神七3人、神九3人、神十3人、神十一2人、神十二3人、神十三3人、神十四3人、神十五3人、神十六3人、神十七3人、神十八3人、神十九3人、神二十3人;其中景海鵬4次、聶海勝3次、陳冬3次、劉伯明2次、翟志剛2次、王亞平2次、劉洋2次、費俊龍2次、湯洪波2次、葉光富2次、 蔡旭哲 2次)。 ?
神五:楊利偉
神六:費俊龍、聶海勝
神七: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
神九:景海鵬、劉旺、劉洋
神十: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
神十一:景海鵬、陳冬
神十二: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
神十三: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
神十四:陳冬、劉洋、蔡旭哲
神十五:費俊龍、鄧清明、張陸
神十六: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
神十七:湯洪波、唐勝杰、江新林
神十八:葉光富、李聰、李廣蘇
神十九: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
神二十:陳冬、陳中瑞、王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