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媒體爆料:中國和俄羅斯正積極推進在月球表面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ILRS)的計劃,而為這一雄心勃勃的項目提供能源保障的關鍵在于一座計劃中的月球核電站。該電站的建設,預示著兩國在太空探索領域的深度合作,以及對未來月球資源利用的戰略布局。
中國月球探測計劃總設計師吳偉仁近日在一次會議上強調了電力供應對于ILRS的重要性,并指出俄羅斯在核電技術,尤其是應用于太空環境的核電站方面,具有領先優勢。這番言論明確了中俄兩國在該領域的互補優勢和合作意愿。
不僅如此,除了核能之外,ILRS還將依賴太陽能電池陣列,并可能采用地面管道和電纜系統,以實現整個月球基地的電力傳輸和供暖。面對美國媒體這報道,不少中國網友紛紛表示:美國這是看到中俄聯合探月,沒有帶上美國郁悶到了。
嫦娥八號和 2030 年月球目標
為實現2030年宇航員登月的宏偉目標,中國正積極籌備2028年的嫦娥八號任務,旨在為未來永久載人月球基地奠定基礎。嫦娥八號任務的總工程師裴兆宇提交的方案進一步證實了月球基地能源供應可能包含大型太陽能陣列以及用于電力和供暖的管線設施。
盡管中國官方尚未正式宣布,但中國航天官員向ILRS伙伴國提交的報告中包含了核電機組的相關內容,這表明了對核能方案的積極態度。
俄羅斯航天局俄羅斯航天局去年也已宣布與中國合作,計劃在2035年前在月球表面建造核動力裝置。吳偉仁的發言也表達了對中俄兩國能夠最終將核反應堆送上月球的樂觀態度。
ILRS的建設,特別是其位于月球南極的“基本模型”,預計將在2035年前完成。這一時間表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阿爾忒彌斯計劃緊密相關,該計劃旨在2025年12月前將美國宇航員再次送上月球。面對激烈的國際太空競爭,中國也在積極推進“555項目”,邀請50個國家、500個研究機構和5000名科學家為ILRS做出貢獻,旨在構建一個開放的國際合作平臺。
在同一場上海會議上,俄羅斯科學家還討論了探索月球礦物和水資源的計劃,以及利用月球材料作為燃料的可能性。這些探索活動不僅為未來的月球探索提供了資源保障,也提升了在月球上長期存在的戰略價值。
分析人士指出,自從西方制裁限制了俄羅斯航天局獲取太空技術的渠道以來,中俄兩國在太空項目上的合作變得更加緊密。中國外交部外交學院研究員劉英認為,中國可以“減輕”俄羅斯的壓力,幫助其在衛星發射、探月和空間站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因此,中俄在月球核電站建設上的合作,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優勢互補,更是兩國在復雜國際局勢下戰略合作的體現。
月球建造核電站有哪些優勢?
隨著中俄兩國在月球科研站建設領域合作的深入,月球核電站的構想逐漸浮出水面。相較于太陽能等其他能源形式,在月球上建立核電站具有顯著的優勢。
其首要優勢在于其能源的連續性與穩定性。月球長達14天的月夜使得太陽能發電受到極大限制,大規模儲能系統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核能則能夠提供持續穩定的電力輸出,保障月球基地在任何時間段的能源需求,為科研活動與未來定居提供可靠的動力保障。
然而,如何在月球上建立可行的核電站仍面臨諸多挑戰。體積龐大、重量驚人的傳統核電站(如“玲龍一號”)或艦載核反應堆難以通過現有的火箭技術運送到月球。因此,未來月球核電站的發展方向必然是小型化、輕量化。
按照要求在核反應堆設計、材料選擇、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進行顛覆性創新,力求在保證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裝置的體積與重量,以適應太空運輸的特殊需求。
總之,月球核電站是未來月球開發利用的關鍵基礎設施,雖然面臨諸多技術挑戰,但其在能源保障方面的優勢毋庸置疑。小型化、輕量化將是其發展的主旋律,亟需相關領域的技術突破與創新,以最終實現月球核電站的成功建設。
最后
中俄兩國合作建設月球核電站,不僅是實現ILRS計劃的關鍵一步,也反映了雙方在太空探索領域的雄心壯志,以及在戰略層面的深度協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