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國打仗?中國如何反應呢?
近日,印巴之間的局勢升級,而導火線竟然是一次恐襲,4月22日,克什米爾巴哈甘的26名游客在武裝分子無差別掃射中喪生,被稱為“25年來最嚴重的針對平民襲擊”事件。
印度總理莫迪中斷沙特訪問緊急回國,表態“幕后黑手必將繩之以法”,卻將矛頭直指巴基斯坦支持的“抵抗陣線”。
難道2025年的第一次大仗,真得要在中國鄰國之間打響?
克什米爾的槍聲
4月22日,印度總理莫迪的沙特之行被一通緊急電話打斷,印控克什米爾的帕哈爾加姆景區突然槍聲四起,造成26名游客死亡,17名游客受傷。
印媒火力全開,將矛頭直指巴基斯坦,莫迪連夜返程趕回新德里,并迅速祭出三大殺招:
暫停執行《印度河河水條約》,關閉印巴唯一陸路通道阿塔里檢查站、驅逐巴基斯坦公民。
其中最狠的一招就是“斷水”。
要知道,印度河是巴基斯坦的“生命線”,全國有60%的農業灌溉和40%的電力需要依靠這條河流。
而印度單方面切斷水源,相當于直接掐住了巴基斯坦的“咽喉”,堪稱釜底抽薪,值得一提的是巴基斯坦曾在2019年時便警告過“斷水即宣戰”。
巴基斯坦一方則堅決否認指控,并痛斥印度的“栽贓嫁禍”,在印巴邊境上千名巴基斯坦人被限時驅逐時,兩國的信任瞬間“拉閘”。
不過,比起巴基斯坦表態“勿錯判局勢”,莫迪卻鉚足了勁要打破紅線。
專業人士分析,莫迪這次的態度強硬,正是為預謀一場“戰爭經濟學”。
目前,印度的經濟正經歷寒冬,GDP增速從7%跌到了5%,制造業計劃折戟,農民抗議聲此起彼伏。
在莫迪支持率岌岌可危之際,克什米爾的槍聲,恰好成為轉移矛盾的出口,正如2019年普爾瓦馬襲擊一樣,莫迪憑借越境空戰贏得了連任,這次完全有“復刻歷史”之意。
除此之外,美國也為印度帶來了底氣。
美以遞刀,印度“腰桿”硬了?
在襲擊發生不久,莫迪便接到了特朗普的電話,高調承諾“全力支持印度追責恐怖分子”,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也致電表示“與印度并肩反恐”。
克什米爾的襲擊竟能吸引“國際應援團”,這在以往印巴沖突中并不多。
對于美以的“獻殷勤”,很快便被識破,美國實則是打了一個非常精明的算盤。
美國欲將南亞打造成“第二個俄烏戰場”,南亞若硝煙四起,這不僅可以消耗中國的精力,還能向印度再次傾銷軍火。
而以色列的理由更通俗易讀,作為與美國“穿一條褲子”的國家,正可借此事分散國際對加沙的關注。
印巴一旦開戰,巴勒斯坦作為中國的“鐵哥們”,勢必不會袖手旁觀,對于印度來說,有美以插手,也可以將“火苗”引向中美博弈,讓印度得以“兩頭吃”。
不過在這場博弈中,可能并沒有印美以想的這么簡單。
巴基斯坦雖然在經濟和武器上處于劣勢,但是卻手握一張底牌“核”,如果印度貿然開戰,極有可能重蹈2019年的覆轍。
當時,印軍也同樣自信滿滿越境轟炸巴控區,結果卻是以自家飛行員被俘,炸死6名自己人結尾,鬧出國際笑話。
而在新的沖突下,邊境農民因斷水面臨絕收,口岸關閉導致的貿易鏈斷裂,將可能讓20年的發展成果毀于一旦,南亞經濟或將倒退10年。
更何況,有俄烏沖突前車之鑒,如今特朗普的口頭支持能否真的能轉化為實際援助,恐怕就連莫迪心里也沒底。
那么在當前“劍拔弩張”之下,南亞這個火藥桶真的會被引爆嗎?這可能還有待商榷。
克什米爾的問題已經持續78年,正猶如一道永遠愈合不了的傷口一樣,雙方在互相妖魔化中陷入死循環,但戰斗一旦打響,雙方未必能承擔后果。
尤其是印度,莫迪的“復仇劇本”看似氣勢洶洶,其實是在“走鋼絲”國內矛盾的轉移一旦失敗,那么印度政權將面臨坍塌,對巴開戰失利更會導致印度的大國夢破碎。
而中國作為印巴的共同鄰國,中國既要維護邊境穩定,也要避免卷入地緣漩渦。
之前中印邊境突圍4年的對峙得以和平收場,如今印巴一樣可以。
同時,聯合國也必須肩負起責任,若繼續“裝睡”,印巴局勢可能會滑向更深的深淵,再起戰火,勢必將離世界大戰越來越近。
在當下全球化進程中,和平不是選擇題,而是每個國家都應該維護的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