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魚是指甲鯰亞科(subfamily Corydoradinae )中Aspidoras(擬甲鯰屬,簡稱A屬)、Brochis(弓背鯰屬,簡稱B屬)、Corydoras(甲鯰屬,簡稱C屬)這三個屬的成員。鼠魚嘴巴旁邊長著兩撮小“胡須”,酷似水中游動的小老鼠,因而得名“鼠魚”。
鼠魚,一般人聽到這個名字也許會想到老鼠,其實鼠魚是一種很漂亮的魚,只是它們嘴巴旁邊長著兩撮可愛的小“胡須”,酷似水中游動的小老鼠,因而得名“鼠魚”。
中文名:鼠魚
產地:南美洲
溫度要求:22℃-26℃,14℃以上正常,水溫不要超過30℃為宜,13℃以下開始死亡。
水質要求:中性水質或弱酸性水質,喜歡老水。
鼠魚和異型魚類一樣,體披骨板,胸鰭與背鰭的第一鰭條為硬棘,可借以保護自己,但不同于異型魚的是鼠魚身軀兩側的骨板是由上下均等的硬鱗,致密且有規則的排列而成。此外,鼠魚還可以利用血管豐富的腸后端呼吸水面上的空氣,以度過干旱或者水中溶氧不足等困厄的環境。鼠魚的雌雄鑒別會在性成熟以后越發明顯,雌魚的身體略鼓。從底下看比較明顯。雌魚的腹鰭很短,而且先端圓鈍狀;而雄魚的腹鰭很長,先端呈現尖銳狀。
鼠魚魚體器官圖示
1)尾 鰭 caudal fin (tail fin)
2)脂 鰭 adipose fin
3)脂 鰭 椎 刺 adipose fin spine
4)脂 鰭 前 板 pre-adipose plates
5)背 鰭 dorsal fin
6)背 鰭 椎 刺 dorsal fin spine
7)側 線 溝 lateral-line canal
8)頭 蓋 骨 supra-occiptal shield
9)鼻 梁 膜 fontanel
10)鼻 孔 nasal openingo
11)眶 內 骨 intra-orbial bone
12)吻 下 觸 須 ( 一 對) mental barbels
13]吻 上 觸 須 ( 兩 對)* rictal barbelsz
14-16] 鰓 蓋 operculum
17]胸 鰭 椎 刺 pectoral fin spine
18]胸 鰭 pectoral fin
19]腹 鰭 椎 刺 ventral fin spine (pelvic fin spine)
20]腹 鰭 ventral fin (pelvic fin)
21]鱗 片 lateral scutesh
22]臀 鰭 椎 刺 anal fin spine
23)臀 鰭 anal fin
24)尾 柄 caudal peduncle
生活習性
鼠魚存在地球已經有很久的時間,然而它們嬌小的體型加上不是很快的游速,卻還是能夠生存至今因為它們具體強健的生命力。鼠魚屬于底棲性的魚類,它們抗病力極強,攝食欲望強,對餌料不挑剔但爭食能力強。通常的鼠魚只有在吃東西的時候才會變得活潑積極,平時它們一般都是躲在藏身之處休息。
棲息環境
多數鼠魚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溪流等水域,鼠魚只有在水流較強的環境中才能保持積極的狀態和合適的運動量。如果沒有較大的水流會造成鼠魚不愛活動而肥胖形成疾病。水的酸堿值pH質以接近中性為佳,或者弱酸性水質也可以。堿性水質不能良好的飼養它們,且比較喜歡老水,新水會使它們容易罹患皮膚病。所以專門飼養鼠魚的水族箱不能太頻繁的換水。這點與大多南美觀賞魚喜好弱酸軟水是不大相同的。水溫范圍22℃-26℃間為佳。水溫不要超過30攝氏度。
鼠魚的分類
鼠魚分為Aspidoras(擬甲鯰屬,簡稱A屬)、Brochis(弓背鯰屬,簡稱B屬)及Corydoras(甲鯰屬,簡稱C屬)。C屬是一個大類,鼠魚的顏色很多變,經常會出現新的品種,其中根據眼睛位置的不同、頭骨的形狀的差異、胸鰭的硬棘形態、頭長和軀體長度的比例、斑紋的分布不同,可劃分為以下幾大種群如下:
C屬族群鼠魚,包括:
(1).斑甲鯰群(Punctatus Group),代表品種:紅帆鼠、米老鼠、寶貝鼠、飛鳳鼠、海盜鼠、芝麻鼠、白豹鼠、國王豹鼠、三線豹鼠、茱莉豹鼠、黑翅豹鼠、黑點豹鼠、黑豆豹鼠、紫羅蘭鼠、蝙蝠俠鼠、阿格西鼠、大花網鼠、金珍珠鼠等。
(2).須甲鯰群(Barbatus Group),代表品種:花鼠、藍鼠、太空飛鼠、青蜂俠鼠等。
(3).橄欖甲鯰群(Aeneus Group),代表品種:XO鼠、咖啡鼠、熊貓鼠、紅頭鼠、英哥鼠、斑背鼠、紅斜紋鼠、紅黑帶鼠、奧伯根鼠、新紅斜紋鼠、大型紅頭鼠、長吻紅頭鼠、金翅帝王鼠、甜甜鼠(娃娃鼠)、印第安鼠(弓箭鼠)、弓背鼠(面具鼠)等。
(4).麗甲鯰群(Elegans Group),代表品種:紳士鼠、月光鼠、藍月鼠、精靈鼠、金點鼠、黑腰鼠(瓜波鼠)等。
(5).尖吻甲鯰群(Actus Group),代表品種:紅鱗鼠、帝王鼠、黑箭鼠、長腰鼠、黑影鼠(旗艦鼠)、灰甲鼠(布羅克鼠)、白狐貍鼠、佛利律鼠等。
區分方法
鼠魚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種類可達上百種。Aspidoras(簡稱A屬)、Brochis(簡稱B屬)及Corydoras(簡稱C屬)全部產于南美洲,亞馬遜河各主、支流水系幾乎都有鼠魚的蹤跡,只是各品種分布的流域不盡相同。大多數的鼠魚聚集在水流較為平緩的中、下游,少數強健的急流勇士居住在河川上游一帶。
B屬鼠魚的背鰭類似慈鯛科魚的背鰭,整片連接著背脊,而A屬鼠魚與C屬鼠魚的背鰭是三角形的,像是帆船的帆立在鼠魚背上。A屬鼠魚與C屬鼠魚的外觀較為類似,無法由背鰭形狀區分出是哪一屬的,只能說大多數的A屬鼠魚體型較為修長,但是總體長只有4公分左右,身上大多是黑色的斑點或斑塊。
C屬鼠魚有千變萬化的圖樣與不斷發現的新品種,同時它們也是甲鯰亞科中種類最多的一屬。種類多,當然也最不好分辨,分辨的方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1)吻部與頭部形狀
(2)體側花紋:包括體側粗線與斑點或斑紋
(3)基礎體色
(4)眼睛位置
(5)尾鰭花紋
(6)魚只尺寸
C屬鼠魚中,最難以分辨的就是身上布滿斑點的豹鼠群,常引人不自覺的陷入“豹鼠迷思”中。在分辨豹鼠群的成員時,要特別注意體側斑點的粗細以及排列方式,另外頸部的金黃色塊,色澤與寬度也是分辨的重要依據,背鰭基部與背部連接處的黑塊也要一并列入考慮。已經被分類的鼠魚有屬于自己的拉丁文學名,但是,一種魚可能不只有一個中文俗名。C metae的中文俗名有弓箭鼠、弓背鼠、印地安鼠,很不巧C arcuatus的中文俗名也有三種:弓箭鼠、弓背鼠及印地安鼠;每一家進口商都使用自己那一套方法辨別鼠魚及為鼠魚命名。
鼠魚繁殖
鼠魚一般要快兩年才能繁殖,公魚的數量最好是多于母魚,這樣會增加受精的機會。雌魚在產卵的時候會把兩片腹鰭合并在一起,這樣從生殖孔排出的卵就被兩片腹鰭包著,直至找到合適的位置才會張開并把卵產于選擇好的場所。在水族箱中,成年的老鼠魚會因為換水造成的短時間內的溫度的降低,而刺激發情并產卵。一群里只要有幾條開始發情,就會很快地把這種信息傳至整群。
鼠魚交配的形態很特別,在雄魚的不斷追逐下,一旦雌魚表示接受,雄魚就主動將身體下部的生殖器官伸出,雌魚用口從雄魚的生殖器官吸出精液含在口中,這就是鼠魚繁殖常見的“T型繁殖”。之后雌魚會排出卵,并用腹鰭緊抱。尋找合適的產卵位置,找到合適的位置后,就會將腹鰭展開,將具有粘性的卵排于找好的位置。再把口中的精液噴于卵上,通常母魚每次排出的卵都是兩顆。有時候母魚會因為過于疲勞而橫躺于缸中。剛產出的卵粘性很強,用手一碰就會粘上。可以在產卵12小時后采集魚卵進行單獨的孵化。
鼠魚在空曠的缸中都會把卵產在缸壁上,而在水草繁密的缸里盡管也會有少量的卵會產在壁上,但產在水草上的卵都會選擇很矮的水草產在葉背面。大約2至3天,小魚就會陸續孵化。12小時后可以喂剛孵化的活體豐年蝦或干燥的脫殼豐年蝦卵。小魚的生長速度很快,一個月就可以長到1.5厘米。而同一窩的小魚由于搶食的能力不同也會造成很大的個體差異,但不會因此而互相傷害。一個月的小魚就可以喂冷凍豐年蝦,這個階段如果喂水蚯蚓小魚的生長速度會很快,因為水蚯蚓含蛋白質很高。
飼養須知
常見的小型熱帶魚魚種類之一——鼠魚,溫順活潑好動可愛就是它的特點。可以和孔雀、月光、斑馬、虎皮、神仙、紅綠燈、紅鼻剪刀、三角燈等等小型魚燈科魚搭配混養,屬于底棲魚類,消滅掉食物殘渣的效果非常好。魚店常見的鼠魚種類有:咖啡鼠、青銅鼠、阿卡西、豹紋鼠、花椒鼠、斑點鼠等等。
鼠魚屬于底棲性的魚類,它們抗病力極強,攝食欲望強,對餌料不挑剔但爭食能力強。通常的鼠魚只有在吃東西的時候才會變得活潑積極,平時它們一般都是躲在藏身之處休息。所以投餌的時候,健康的優勢個體槍食兇悍,進食積極。飼養鼠魚可以用專用飼料,當然赤蟲與絲蚯蚓是它們的最愛,豐年蝦也行。鼠魚的鰭條、胡須如果斷了的話還可以長出來,但是如果魚吻也斷掉的話那就沒有辦法了。沒有胡須的魚會變得遲鈍而且無法保持平衡,進食也變得困難。
(備注:本網易號"養魚第一線"歡迎您的光臨!本文原創僅供參考和交流!內容和圖片大多來源于網絡資料,如有異見請告知,侵權可刪,歡迎指正和留言討論,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