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們都曾聽說過“舍身飼虎”的故事。
傳說古代印度國王最小的兒子摩訶薩埵,在山林游玩的路上,遇見了一只快要餓死的母老虎,身邊還有幾只嗷嗷待哺的小老虎。
摩訶薩埵下定決心要救這幾只可憐的老虎,然而,他的哥哥卻說,老虎只吃新鮮的血肉。
于是,他便用木刺戳破自己的喉嚨,跳下山崖,掉落在老虎的旁邊,用自己的身體喂飽了老虎。
“舍身飼虎”畢竟只是一個故事,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有那種不顧自身利益,全心全意為他人著想的人嗎?
比利時的一家人,顛覆了我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認知。
帕特里克一家,為了幫助中國無家可歸的孩子,變賣了所有在比利時的家產,將所得的200多萬財產盡數捐給了中國有困難的人。
不僅如此,他們還舉家搬到了中國貴州的一個農村,繼續幫助那些被遺棄的兒童。
他們在中國待了20年,幫助了40多個孩子。
救助時間最長的孩子,在帕特里克家里待了整整9年。
帕特里克一家的善舉,不禁讓我們好奇:
究竟是怎樣的內心力量,讓他們散盡家財,來到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幫助著那些素未謀面的人呢?
內心的信念,能夠克服萬難
帕特里克一家的善舉,起因是由于妻子海蒂看到了一群住在下水道的兒童。
海蒂是一個十分善良的人,她下定決心想要幫助這些可憐的孩子。
當海蒂將這個想法說給家人時,獲得了家人的支持。
之后,海蒂聯系上了在中國做志愿的姐姐,希望能尋找到幫助這些孩子的途徑。
這一幫,就是40多年。
帕特里克在中國貴州的家,變成了被遺棄的孩子們的中轉所。
他們接收那些來自于五湖四海的2-3個月大的孩子,養到兩三歲大時,再為他們聯系好撫養者,就這樣完成了一個個孩子的救助。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正是對善良堅定的信念,讓帕特里克一家做出如此壯舉。
核心信念指的是個體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認知方式。
簡而言之,就是信念決定著一個人應當如何生活。
擁有堅定信念的人,他們會做出常人難以達到的成就。內在強大的信念,讓他們擁有了改變現實的能力。
自我實現:幫助別人,是最大的快樂
馬斯洛需求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自我實現,指的是個體在對于自身理想和抱負的追求。
作為心理需要的一種,它超脫了功利性,是一種精神上的境界。
同時,這也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需求。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那些本不富裕的人,卻盡可能地釋放著自己的善意。
前幾天,看到這樣一個視頻。
一位接受著捐贈的山區女孩,看到自己的捐贈人竟然是一名殘疾人。
而捐贈給自己的學費,是這位90后的拾荒人通過撿垃圾攢下的。
女孩將感謝的話說到一半,忍不住哭了起來。
她從未想過,資助自己的人,居然比自己生活得更加拮據。
帕特里克一家也是如此,為了幫助更多的孩子,自家的三個孩子都在家中完成了學業。
然而,由于沒有高中畢業證,國外大學的費用又如此高昂,三兄弟便無法擁有一份好的學歷,也就沒有一份體面、高收入的工作。
有人問帕特里克一家,變賣所有的家產,從比利時的中產,變成一個在農村的貧困家庭,后悔嗎?
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這一家善良的人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由于在中國待了20年左右,中國早就變成了他們的另一個家鄉。
尤其對于小兒子來說,完全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當一個人精神足夠充盈時,便不再在乎物質。在他們心中,幫助別人,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快樂。
總而言之,帕特里克一家為了異國他鄉的孩子,居然能做到如此地步。
他們的善舉,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