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我國小麥春季田間管理已經全面展開,在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的麥田里,處處充滿了綠意盎然的生機與活力。“小麥剛進入拔節期時,不敢澆太多水,防止旺長,等過了第一節間的生長期就能澆水施肥了。”長安區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強正在麥田里查看小麥長勢,“多虧了前段時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和省農業農村廳的專家來田里指導時給出的建議,我們的小麥沒有出現旺長,現在開始準備澆水、施肥和接下來的‘一噴三防’。”
薛強種了3000多畝小麥,其中500畝是當地的小麥高產核心示范田。“我們采用‘3335小麥寬幅溝播’技術:肥料3層分施,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每畝用種量30斤,實現精量播種;深松作業30厘米,改善土壤結構、提高蓄水保肥能力;機器開進地里,一次性完成滅茬、深松、施肥、播種、鎮壓5項作業工序。”薛強向記者介紹著他的小麥單產提升經驗,“通過這項小麥增產增效的機械化技術,田地能夠集雨蓄水,田間的通風透光效應提高了,小麥個體健壯、群體均衡,每畝能增產5%~7%,不僅減少作業工序、提高作業效率,還降低了生產成本。”
助力小麥單產提升,在薛強的麥田里,還有一劑良方,那就是智能化灌溉設備。在手機屏幕上輕輕一點,田間的閥門就打開了,頃刻間,細密的水滴均勻地滴入土壤中。薛強告訴記者,滴灌帶猶如毛細血管般鋪在地里,減少了水資源浪費,這種水肥一體化的灌溉設備,節水又節肥,省工還省時。“20多年前父輩種地時,小麥畝產只有400~500斤,再看看現在,科技進步了,每畝1000多斤的產量已經十分普遍。如果把從良種、良田到良機、良法的每個環節都做好,那么小麥單產提升的潛力還有很大。”薛強信心十足,“今年的目標是小麥預計畝產達到1400斤!”
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產業專家團陜西省科技小分隊前往寶雞、西安和渭南等地,查看小麥苗情長勢、土壤墑情、病蟲害發生等情況,了解小麥播種、春管措施落實情況及下一步田間管理計劃等情況。“開春后氣溫整體偏高、回升快,現在麥田處于拔節期,病蟲害總體發生較輕,苗情長勢優于常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常旭虹說,“當前苗情雖然整體向好,但仍要緊抓春管關鍵時期,根據各地的不同苗情開展水肥管理,做好重大病蟲草害監測防控,促進苗情進一步轉化升級。同時,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嚴防可能出現的‘倒春寒’‘干熱風’等災害,通過農藝調控與防災減災‘雙軌’并行,做好各項應對措施,持續推進關鍵技術高效落實,為夏糧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今年,陜西省小麥面積1425萬畝,較上年增加了13萬畝。為扎實推進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工作,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制定了2025年陜西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方案,大力實施高產技術集成示范、規模化種植主體培育、“三主融合”噸糧村鎮建設、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主推高質量精量寬幅溝播、鎮壓保墑葉面調控抗逆、微噴滴灌水肥一體化、“一噴三防”等關鍵技術。陜西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小麥生產管理關鍵時期,要繼續組織農業專家及基層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分區域制定實施方案,實現專家巡回指導、技術員全環節指導,精準調查農情苗情,將推進大面積單產提升技術直接到戶、良法直接到田,力爭全省小麥單產再創新高。
編輯|高瑜審核|趙允
來源|農民日報作者| 趙倩倩
微信號:yanglingcaf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