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某市基層醫療體系建設項目為例
一、引言
在當前我國深化醫療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對于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推動分級診療制度落實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專項債作為一種重要的財政政策工具,在助力醫療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革發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2023 年政府專項債政策明確將醫療領域列為重點投向領域,強調重點支持“補短板、強弱項”的公共衛生項目。在此政策導向下,某市積極探索,通過發行專項債推動基層醫療體系建設項目,將基層醫療標準化建設與醫共體改革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政策背景與項目定位
(一)專項債的醫療改革使命
依據 2023 年政府專項債政策導向,醫療領域被清晰地確定為重點投向領域,著重要求支持“補短板、強弱項”的公共衛生項目。某市通過發行規模為 24,000 萬元、期限為 10 年的專項債,把基層醫療標準化建設與醫共體改革進行了深度融合,構建起了“基礎設施 + 服務網絡”雙升級的模式。這種模式旨在通過專項債的投入,改善基層醫療的硬件設施和服務體系,提升基層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二)項目戰略價值
該項目覆蓋的服務人口數量達 58.79 萬,整合了 9 個衛生院的遷擴建以及 1 個公共衛生樓的建設,形成了“1 個區域醫療中心 + 9 個基層節點”的網格化布局。通過實現硬件標準化以及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該項目達成了檢驗結果互認、雙向轉診等醫共體的核心功能。這種布局和功能的實現,有助于優化醫療資源的配置,提高基層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協同性。
三、專項債應用創新機制
(一)資金結構設計
在項目總投資 33,507 萬元中,專項債所占比例達到 72%,這一舉措突破了傳統財政投入的限制。同時,創新地設置了“診療收入 + 財政補助”的雙還款來源機制,經測算,門診/住院收入能夠覆蓋債券本息的 1.52 倍。這種資金結構設計既保障了項目資金的充足供應,又為債券的償還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運營模式突破
成本分攤機制:該項目建立了成本分攤機制,將人員工資(年均 9,031 萬元)、藥品耗材(占門診費用的 70%/住院費用的 50%)等剛性支出納入全周期成本測算。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更加精準地掌握項目運營成本,為合理定價和資源分配提供依據。
績效激勵機制:引入了績效激勵機制,按照《浙江省基層醫療機構管理規范》建立了針對 627 人專業團隊的考核體系。這一機制有助于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服務質量,促進項目的高效運營。
四、醫共體協同效應實現路徑
(一)資源整合維度
硬件層:在硬件層面,新增了 8.07 萬㎡的醫療用地,建設了標準化床位 634 張,專項債對土建工程的支持金額為 24,402 萬元。這些硬件設施的建設和完善,為基層醫療服務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數據層:搭建了區域醫療信息平臺,實現了電子病歷的共享,設備工程費中包含了智能診療系統。數據層的整合有助于提高醫療信息的流通和利用效率,促進醫療服務的協同和精準化。
服務層:建立了家庭醫生簽約制,年服務量達到 187 萬人次,運營成本中預留了 5,000 萬元/年的公共服務經費。服務層的整合能夠提高基層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連續性,增強居民的健康保障。
(二)效率提升表現
通過資源整合和協同發展,該項目取得了顯著的效率提升效果。住院床位周轉率提升了 17.6%,日均收入從 153 元增至 180 元;跨機構診療等待時間縮短了 40%;基層首診率從 53.1%提升至 68.9%。這些數據表明,醫共體協同效應的實現有效提高了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五、可持續發展經驗
(一)風險防控機制
收益保障機制:建立了 3 層收益保障機制,包括基礎醫療收入(占比 84.7%)、財政補助(年均 10,827 萬元)以及空置率彈性調節(5%床位冗余設計)。這種多層次的收益保障機制能夠有效降低項目運營風險,確保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預備費設置:設置了 1,596 萬元的預備費,用于應對建設期可能出現的風險。預備費的設置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一定的資金緩沖,增強了項目的抗風險能力。
(二)政策創新啟示
融資模式創新:探索“專項債 + PPP”的組合融資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設備運維。這種融資模式的創新有助于拓寬項目融資渠道,提高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效率。
支付改革:銜接 DRG/DIP 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提升病種成本核算能力。支付改革的推進能夠優化醫保資金的使用效率,促進醫療服務的合理定價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數字賦能:預留 15%的債券資金用于 5G 遠程診療設備采購。數字賦能有助于提升基層醫療服務的科技水平,拓展醫療服務的范圍和方式。
六、推廣價值與優化建議
(一)推廣價值
該案例充分證明了專項債在破解醫共體建設的三大瓶頸方面具有顯著成效,包括跨機構基建的資金整合難題、長效運營的財務可持續壓力以及分級診療的硬件支撐不足等問題。該案例為同類項目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和操作框架,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二)優化建議
為了進一步提升項目的實施效果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議后續項目重點關注以下方面:建立動態收益監測系統,如門診量波動預警機制,以便及時掌握項目運營狀況,采取相應的調整措施;拓展健康管理增值服務,并將其納入專項債使用范圍,以滿足居民多樣化的健康需求;完善跨行政區醫共體債券發行機制,促進區域間醫療資源的協同發展。
七、結論與展望
本項目通過深度整合專項債政策工具與醫共體改革需求,在基層醫療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從政策背景的把握到項目定位的明確,從專項債應用創新機制的建立到醫共體協同效應的實現,再到可持續發展經驗的積累和推廣價值的體現,為同類項目提供了全面、可復制的操作框架。未來的研究方向可以進一步聚焦于專項債與醫共體建設的深度融合機制,探索更加優化的融資模式和運營管理策略;加強對數字醫療技術在醫共體建設中的應用研究,提高醫療服務的智能化和精準化水平;深入研究跨區域醫共體建設的協調機制和政策支持體系,推動醫療資源的跨區域優化配置和協同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