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一點多了,李女士躺在床上,眼睛直勾勾地盯著手機微信。
兒子給她發消息了:“媽,下個月房租還差兩千塊錢,您看能不能給我湊一下……”
李女士揉了揉太陽穴,那酸痛勁兒一下子就上來了。
再一看手機屏幕,冷冷的光照著廚房,里面堆著一堆保健品包裝盒。
這些啊,是上周女兒托人從國外代購回來,說是給她的“孝心禮物”。
這看著是個中產家庭,外表挺體面,可背地里啊,就像在進行一場誰也不吭聲的較量。
子女眼巴巴地等著父母幫襯,父母呢,又盼著子女能好好盡孝。
兩代人就這么互相盼著,用期待編了根繩子,把親情勒得死死的,都快喘不過氣來了。
一、被掏空的親情
在南京一家寫字樓的茶水間里,28歲的小王,是個市場專員,正對著手機發愣呢。
他媽給他發的語音消息一直在響:“你表弟上個月給家里買了按摩椅,你啥時候也給媽弄一個……”
小王下意識地摸了摸去年剛買的婚房鑰匙,那鑰匙上面的牙印還清楚著呢。
為啥有牙印?因為這房子的首付,是他爸媽把老房子抵押了才湊夠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有個《中國家庭發展報告》,里頭說78%的90后買房子,首付都是爸媽出的錢。
這種“代際輸血”的情況,把家庭關系都變了個樣。
心理學家李玫瑾就說了,那些太依賴父母的年輕人,好多都有“心理斷乳期滯后”的問題。
就像北京有個人,35歲了,創業開咖啡店,錢都是爸媽養老的錢。
結果店倒閉了,他居然還理直氣壯地讓爸媽再給他投點錢。
這種靠著父母活著的日子,不僅把爸媽養老的錢都掏空了,還讓親情變得特別奇怪,就像個永遠填不滿的大坑。
二、等不到的養老關懷
上海浦東新區有個養老院,76歲的張老先生總是一個人坐在活動室發呆。
他兒子每個月都會給他轉5000塊錢生活費,可他連兒子的人影都見不著。
兒子在視頻通話里永遠都是“正在開會”。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現在空巢老人的比例都到54%了,這里頭還有37%的老人心里頭特別孤獨。
以前那種“養兒防老”的老辦法,在現在這個社會里根本行不通了。
更讓人覺得可悲的是,孝道都變味兒了。
武漢有個退休老師,一輩子省吃儉用,供兒子去國外留學。
結果自己病得快不行了,收到兒子的郵件,上面說:“我正在硅谷創業呢,實在沒辦法回來。”
這種把給父母錢當成盡孝的方式,讓研究孝文化的周孝正教授特別痛心。
他說:“要是孝順就只是轉賬記錄,那咱們中華文明里最珍貴的東西可就沒了。”
三、怎么解決這個難題
在杭州的一家心理咨詢室里,有一對母子正在做家庭治療。
媽媽跟兒子說:“我的退休金得好好規劃一下,以后養老才有著落。”
兒子也開始記自己每個月的收支情況了。
北京師范大學的家庭研究專家說,讓兩代人之間責任分清楚,是解決這種互相等待問題的關鍵。
日本有種“分居贍養”的辦法,挺有用的。
就是子女和父母住得近點,離得不算遠也不算近,這樣既能讓子女有自己的空間,又能方便照顧父母。
成都還有個“時間銀行”互助養老項目,也很有想法。
低齡老人去照顧高齡老人,把照顧的時間存起來,等以后自己需要照顧的時候,就可以兌換別的老人或者子女來照顧自己。
這些新辦法都在重新定義“孝順”。
它不再是單方面的付出,而是兩代人之間互相給予價值。
天快黑的時候,李女士關上了筆記本電腦。
她給兒子轉了錢,還發了個消息:“媽媽在學著理財規劃呢,希望你能自己獨立面對生活里的困難。”
兒子當天晚上就回了個笑臉表情,還發了一張自己做飯的照片。
改變就這么一點點開始了。
當互相等待變成一起成長,親情就不會被那些期待綁住了,就能重新流動起來。
這或許就是現代家庭最讓人珍惜的地方:愛不是沒完沒了地索取,而是兩代人互相照亮對方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