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人民大團結,又紅又專,集中力量辦了不少大事情,什么”上山下鄉“、“三線建設”,什么“工業學大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等都是驚天地、泣鬼神巨大工程。這些工程當時影響力很大,雖然已經結束多年,如今依然還保留有痕跡,比如說黃鶴鎮掛壁水渠。
黃鶴鎮掛壁水渠有正式的名字,稱之為龍泉大堰,又因為修建在河南林縣紅旗渠之后,又有“石柱紅旗渠”的雅號,這里為了突出水渠特點,姑且稱之為黃鶴鎮掛壁水渠,位于石柱縣黃鶴鎮(當初叫黃鶴鄉)三房壩的鷹嘴巖大峽谷上方,地處石柱縣城東南角,距離較遠,有近50公里1小時左右的車程。
在上世紀70年代,黃鶴鄉一帶,雖有田地萬畝,卻是靠天吃飯,一遇災害,幾乎絕收,為了提高農田產量,石柱人學習紅旗渠,自發組織全鄉5個大隊的千多名壯勞力在山崖上修建的灌水渠,水渠于1976年2月2日正式開工,歷時間4年,1980年3月2日灌渠竣工,全線通水,距今有近50年的歷史。
黃鶴鎮掛壁水渠起自六塘鄉孫大灣,途經乓頭巖、馬家巖、藍家巖、廟子巖、田家巖、彭家巖等五個大隊,止于魚泉口沙灣水庫,全長15.3公里。當時條件簡陋,幾乎沒有機械設備,但建設者抱著“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全部用鋼釬、大錘絕壁上人工開鑿而成,條件相當艱苦。
黃鶴鎮掛壁水渠都是一米寬一米深的渠槽,那時候沒有鋼筋水泥,就以石灰細砂攪拌成漿,填充粘接石縫,綿延15.3公里,纏繞在懸崖峭壁上。雖然結構比較簡單,但行走其中,眼前清水靜流,不急不緩;頭上藍天如洗,白云伸手可及;遠方奇峰兀立,山巒蜿蜒起伏;腳下峽谷萬丈,林木蔥蘢,景色甚是優美。
黃鶴鎮掛壁水渠是人工創造的奇觀,有深厚的歷史底蘊,環境也優美,雖然并沒有進行旅游開發,但卻受到重慶本地戶外愛好者的青睞,不少戶外愛好者慕名前往,年輕的還好說,一邊徒步一邊欣賞景色,優哉游哉,但對年長者,或者有恐高癥來說,就不是那么友好了。
黃鶴鎮掛壁水渠只是一條普通水渠,僅在《石柱縣志》大堰的表格中有記載,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它記錄,就連當地中青年也很少人知道,在懸崖的上方還有一條人工天河,表現得比較低調,再加上水渠沒有進行旅游開發,安全設施缺失,對于普通游客來說,為安全著想,最好不要前往,你說是不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