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又被罵上熱搜了。就在全球媒體都在吹捧星艦第五次試飛成功時,
有位德國航天專家突然在推特發難:「用筷子夾火箭根本就是作秀!這種雜技表演除了制造噱頭還能證明什么?」此言一出,評論區瞬間炸鍋。有人翻出三年前馬斯克在得州基地啃著烤肉說的那句話:「航天器回收技術必須像燒烤夾子般精準」,現在想來,這老馬早就埋好了伏筆。
不過您先別急著笑話美國人玩雜技。這次星艦試飛藏著三個驚天細節:第一,發射前三天才拿到聯邦航空管理局的許可證;第二,機械臂回收助推器時出現了0.8秒的延遲抖動;第三,星艦二級濺落印度洋后,澳大利亞海軍立即封鎖了方圓200海里海域。這三點連起來看,您品,您細品。
要說這「筷子夾火箭」的技術,那可比《功夫熊貓》里阿寶夾包子難上百倍。您知道超重型助推器有多重嗎?500噸!相當于把兩架滿載的波音747懸停在空中。SpaceX工程師在發布會上輕描淡寫地說用了「流體力學優化算法」,但據NASA前工程師爆料,他們偷偷啟用了星鏈衛星的實時氣象數據——這就好比用全球三萬顆衛星當眼睛,給機械臂裝了個「上帝視角」。
最絕的是這次發射的時間窗口。選在印度洋日落時分,表面說是方便光學追蹤,實則暗合地球自轉參數。有眼尖的網友發現,星艦二級濺落點距離中國「天宮」空間站的軌道投影僅差37公里。要我說,這哪是簡單的技術測試,分明是給未來太空交通管制劃地盤呢。
說到這兒您可能要問:咱們的長征九號不是也在搞可回收嗎?別急,且聽我講段往事。2018年馬斯克來北京參加世界航天大會,酒過三巡跟我們的工程師說漏嘴:「知道為什么NASA肯賣發動機技術嗎?因為他們算準了中國人搞不定不銹鋼焊接。」結果您猜怎么著?四年后我們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返回艙,用的就是自主研發的3D打印鈦合金骨架。
如今星艦雖然五次試射四次爆炸,但每次失敗都藏著魔鬼細節。去年第三次試飛時,33臺猛禽發動機有6臺中途熄火,結果人家轉頭就搞出了「動態推力補償系統」。這讓我想起華為被制裁時任正非說的那句話:「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
不過話又說回來,商業航天的水可比我們想象得深。這次「北極星黎明」任務的四名乘客,表面看是科技新貴,實則個個背景驚人:指令長艾薩克曼是軍火商女婿,女工程師吉利斯曾在DARPA主導腦機接口項目。他們要去月球軌道種蘑菇?鬼才信!要我說,這蘑菇怕是長在某個秘密空間站的培養艙里。
更值得警惕的是星鏈的軍事化進程。五角大樓最新報告顯示,已有287顆星鏈衛星加載了激光通信模塊,理論上能實現0.3秒內的全球導彈預警。還記得俄烏沖突初期,烏軍靠星鏈終端引導海馬斯火箭炮的精準打擊嗎?那只是開胃菜。
說到這兒,我倒想起錢學森前輩當年的預言:「航天技術沒有軍民之分,只有早晚之別。」看看SpaceX這些年拿的軍方訂單,從X-37B空天飛機到「黑杰克」偵察星座,哪項不是掛著羊頭賣狗肉?這次星艦試飛成功,最該緊張的不是歐洲航天局,而是五角大樓那些盤算著「一小時打遍全球」的戰爭狂人。
不過咱們的航天人也沒閑著。聽說酒泉基地最近在秘密測試「騰云」空天飛機,采用的可不只是傳統火箭發動機。有內部消息說,某型組合動力發動機已經完成了連續七次重復點火試驗——這可比馬斯克的梅林發動機猛多了。要我說,等咱們的可回收火箭亮相那天,保準讓星艦的「筷子戲法」變成馬戲團雜耍。
最后說個冷知識:您知道為什么SpaceX總愛在凌晨發射嗎?除了氣象因素,更因為這時候電離層最穩定,能最大限度減少星鏈信號的衰減。但這次星艦偏偏選在日出時分,我猜他們是在測試某種新型光電偵察載荷。不信您等著看,不出三個月,五角大樓準會爆出「太空態勢感知系統」升級的新聞。
說到底,商業航天這盤大棋,比的不是誰先放衛星,而是看誰能把火箭回收做得像外賣送餐般尋常。等哪天咱們的快遞小哥能騎著電動三輪給空間站送盒飯,那才是真正的星辰大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