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旱區沃土,鑄就種業豐碑。
陜西楊凌,
這座蘊含著后稷教民稼穡基因的農科之城,
既是中華農耕文明的博物館,
更是種業新質生產力的策源地。
5月8日,
第七屆全國(楊凌)油菜科技大會
將在此召開。
于歷史縱深
農耕文明與現代科技的時空對話
從后稷 “九蒸九曬” 馴化麥種,到世界上第一個大面積成功應用于生產的雜交油菜品種 “秦油2號” 誕生,再到當代 “秦優1618” 連續3年成為農業農村部推薦的主導品種,千年農耕智慧與現代科技在此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
作為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楊凌承擔著推動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現代化的國家使命。在楊凌的油菜品種展示基地,155個油菜新品種整齊列隊,既是 “藏糧于技” 的實踐證明,更是 “端牢中國油瓶” 的莊嚴承諾。
乘勢政策東風
省部共建與秦創原的疊加效應
第十一次省部共建會議釋放 “深化區校融合” 信號,楊凌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為核心,構建起 “實驗室-試驗田-生產線” 的科技創新鏈路。
秦創原農業板塊在此發力,推動 “華油雜62R”“秦優DK4” 等抗根腫病品種成功跨越科研成果轉化的巨大難關 ,實現從科研成果到田間產量的關鍵轉化。憑借旱區種業硅谷的定位,楊凌成為破解鹽堿地治理難題的前沿陣地,“秦優1618” 在陜西渭南鹽堿地創下畝產221公斤的佳績,彰顯科技賦能鹽堿地、冬閑田等邊際土地的“硬核實力”。
破局產業痛點
從根腫病防治到全鏈生態構建
全國4800萬畝油菜受根腫病威脅。對此,華中農大 “華油雜62R”“華雙5R”、陜西雜交油菜中心 “秦優DK4” 等抗病品種,與智慧化栽培管理平臺協同,形成立體防控體系。
回顧前六屆大會,楊凌獨創的 “企業出題-科研答題” 模式成效顯著,中農發種業、長安花糧油等頭部企業需求直通實驗室,開創 “市場需求導向型” 育種新范式,生動詮釋了秦創原 “拆除圍墻、融通創新” 的理念。
眺望未來圖景
新質生產力激蕩旱區熱土
當耐鹽堿油菜在陜西渭南鹽堿地綻放金黃,當基因編輯技術精準敲除病害風險基因,楊凌油菜育種已站在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潮頭。在第六屆全國(楊凌)油菜科技大會上成立的陜西油菜種業科技創新聯盟,以 “揭榜掛帥” 機制匯聚全國科研力量,向生物育種、數字農業等領域進軍。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與楊凌氣象局聯合研發的種業氣象服務系統,將大數據融入育種全周期,讓 “看天吃飯” 變為 “知天而作”。
以楊凌為縮影,可見中國農業未來。
當耐鹽堿油菜的根系扎進旱區大地,
當根腫病防控技術惠及千萬農戶,
楊凌正以科技為筆,
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書寫
“端穩中國油瓶” 的時代答卷,
這不僅是楊凌的使命擔當,
更是中國農業走向世界的堅實底氣。
編輯|高瑜審核|趙允
來源|農業科技報作者| 閆瑜濤
微信號:yanglingcaf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