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點砸在鐵皮棚頂的聲音突然變了調。李建軍扔下鋤頭沖上樓頂時,正看見雞蛋大的冰雹在光伏板上鑿出蜂窩狀的窟窿。
這個皖北農民去年剛花八萬塊安裝了整面屋頂的發電板。晶瑩的碎玻璃混著冰粒在積水里打轉。
他哆嗦著摸出手機,鏡頭掃過開裂的板面、漫過腳踝的泥水,最后定格在遠處電線桿上斷成兩截的麻雀。
三張照片在村微信群里炸開了鍋。"這要能賠錢我倒立吃冰雹!
"村頭五金店老板在評論區起哄。
理賠員老王捏著氣象報告站在光伏板殘骸前時,李建軍正攥著發霉的保險合同蹲在墻角——那紙文件上印著螞蟻大小的免賠條款。佛山張老板的五塊板子去年獲賠六千塊。
他悄悄把定損員塞進車里的兩條華子折算進維修費,這事在行業群里傳成了段子。沿海某縣二十戶光伏安裝者中,有十三份保單藏著臺風理賠不超過四成的魔鬼條款。材料備齊了,錢才能順順當當到手。
隔壁縣的老孫頭舉著村委會證明在保險公司大廳躺了整宿,柜員隔著防彈玻璃給他念免責條款。最后那張蓋著紅章的氣象證明,硬是讓他多跑了三趟縣城。
冰雹過后的第七天,李建軍收到兩萬七千塊的轉賬短信。
理賠員臨走時盯著屋檐下晾曬的玉米說了句:"照片拍得挺專業"。這話在他心里擰成了疙瘩——要是沒拍到斷掉的麻雀,這錢還能到賬嗎?
光伏板在皖北農村已鋪滿十萬戶屋頂。
去年全省因天災申請的理賠案例里,有六成卡在"16毫米降雨量"的紅線上。那些暴雨天蹲在房頂掐表計時的身影,成了保險公司監控鏡頭里的新風景。我個人認為,這些條款像藏在合同里的小刺,稍不留神就扎手。
暴雨過后晾曬被褥的張大娘至今記得,定損員用激光筆掃過她家板面時,嘴里嘟囔著"慢性損傷不賠"的冰冷術語。天災無情,但條款更冷。握緊證據才能握住生機——這話刻在皖北光伏協會大門的銅牌上,在夕陽下泛著微弱的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