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1943年5月是一個不尋常的月份,原因是幾件大事同時發生,直接和間接影響了同盟國對于緬甸問題的思考。
1、陳納德與史迪威的矛盾
第一件大事是陳納德和史迪威之間,發生了一場在歷史上著名的“戰略辯論”。兩位將軍被召回華盛頓,去陳述他們各自主張的美國對中國戰區政策。
此次事件的起源并不復雜。羅斯福在3月11日致蔣介石電文中,已經明確承諾加速增加對中國空軍的援助,一時間頗讓中國人感到興奮。然而到了在4月初,宋子文感覺美國的援助工作缺乏實質進展,因此建議蔣介石要求羅斯福把陳納德召回華盛頓咨詢。
促成陳納德去華盛頓的原動力來自宋子文,而不是蔣介石。宋子文關心的是外交問題而不是戰略問題。他擔心的是美國軍部的一再拖延,將使總統諾言流于空談。
對于中國此一動作,最合理的解釋是,它從1940年就開始向美國要求的飛機數量仍未到手,因此失去耐心,決定由陳納德回美國作一次個人訴求。而此項建議來自宋子文也毫不奇怪,因為他向來作風喜歡打鐵趁熱,好不容易得到總統親口承諾,因此趕快要求總統(而不是軍部)兌現。
但是這個舉動卻立即引起史迪威的警惕,因此要求馬歇爾讓陳納德、畢賽爾和他本人共三人一同回美述職。馬歇爾接受史迪威建議,把陳納德和史迪威召回華盛頓。他們兩人回美國的表面理由,是協助政府制定更合理的對華政策,可是實際上另有文章。至少,史迪威高度猜疑陳納德在和蔣介石串通搞鬼,因此要予以有效的阻止。
早在史迪威尚未抵達中國戰區之前,陳納德已是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美國英雄。史迪威既然認為只有自己才最能夠幫助中國,他肯定對陳納德廣受中國人民愛戴感到不是滋味,甚至覺得備受威脅,更何況他們在美國軍隊中屬于不同軍種,兩人在政策上的差異因此變得更加尖銳。特別是當日本切斷緬甸通路以后,他們已被逼得連一丁點物資也要你爭我奪。
在純粹私人關系層次上,他們兩人在1942年以前大概互不相識,所以他們對彼此的感覺,是從史迪威到任后才開始發展的。在他們共事的第一年中,陳納德沒有留下任何對史迪威不友善的評語,但是史迪威對陳納德的觀感則變得激烈。1942年3月4日,史迪威首次會見陳納德時,他的感覺還頗為良好。但是到了11月份,他對陳納德的批評就變得極為尖刻,“告訴他(陳納德)閉起嘴巴,服從命令?!?/strong>
等到1942年12月中旬,已經有跡象顯示,史迪威對陳納德的惡感,已經開始妨礙他們在公務上的合作互信了。史迪威用“響尾蛇”一詞形容陳納德的險毒,又用“愚蠢”形容他的建議。
不過到此為止,史迪威怒火的矛頭還只是指向陳納德個人。1943年4月情形開始改變,因為史迪威已經嚴重懷疑陳納德和蔣介石兩人狼狽為奸。有趣的是,蔣介石在得知史迪威這一方面的言行時,反應是“史迪威誠愚拙疑忌之人也”。
2、史迪威與陳納德的“大辯論”
兩位將軍抵達華盛頓之后,分別拜會了許多重要人物,包括美國總統、史汀生部長、馬歇爾參謀長,以及聯邦政府中一大批官員。但是他們陳述意見最重要的場合,是4月30日參謀長聯席會舉辦的談話會,前后歷時三個小時。美國軍方對此保留了一份詳盡的會議記錄。
雖然馬歇爾在會議開始時就要求兩人先把重點說出,然后在討論時再談細節,但是史迪威接下來用了會議一半的時間對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缺點作了全面性的評判,指責了中國領袖們的貪腐無能,軍隊缺乏對日軍作戰能力,卻使用精銳部隊封鎖“所謂的”共產黨。他繼之又抱怨英國人的不合作。
最后他嘲笑蔣介石對改進中國局勢一籌莫展,而他(史迪威)卻認為挽救中國必須進行戰斗收復緬甸全境(包括仰光港),而其前提是以蘭伽經驗為藍圖去訓練和裝備中國軍隊。
相比之下,陳納德的發言倒是簡潔扼要,只強調空軍的需要。
他指出,日軍整體的作戰必須依賴東南亞的天然資源,經過中國沿海并通過臺灣海峽運往日本本土工業基地。而日軍在中國的作戰則必須依賴內河航運(特別是長江),才能集中物資打擊中國地面部隊。
因此,他主張第十四航空隊應該先摧毀日本空軍,奪取東亞地區的制空權,然后攔截日本在中國內河和沿海的運輸船只,這樣就能幫助中國陸軍和西南太平洋麥克阿瑟陸軍的兩路反攻。為了建立這一個小而精的空軍(400~450架飛機),他最大的指望是每個月可以得到4000~7000噸的補給品。
陳納德特別申明的是,這個規模的空軍可以達成兩個目的:一是摧毀日本在東亞的空軍;二是進而摧毀日本在中國內陸及其與東南亞之間的航運補給線。他特別提到,這個空軍可以大幅提升中國的民心士氣,和鼓舞士兵奮力抗敵。
在隨后的討論中,史迪威雖然也承認陳納德的數據相當務實,但是指出日軍如果損失過大時將會對同盟國空軍基地進行報復,并且引用1942年日軍對浙江衢州的攻擊為例,證明中國軍隊將無法保衛這些空軍基地,導致空軍和駝峰運輸的雙雙瓦解。因此必須優先建立中國陸軍。
說到底,史迪威主張駝峰運進中國的物資應該維持現有的分配比例,即他的練兵計劃應該得到總數的5/8,而空軍應該得到3/8。但是陳納德的立場是,他的空軍需要上述的噸數才能產生預期效果,因此不同意按照比例分配。
在這次會議之外,還有許多人士和兩位將軍接觸過,也都曾對他們的觀點和對他們的印象留下了零碎記錄,但是國務院的項貝克可能是這些記錄者之中,提供報告最詳盡的一位。他不但曾經和陳、史兩人分別舉行長談,而且還從別處搜集了許多資料,包括軍方高層將領對他們在參謀長聯席會上的發言的反應。
根據項貝克記錄,陳納德對緬甸戰爭持高度保留態度,理由是英國不能提供艦艇在印度洋作戰、英國東南亞戰區總司令衛佛爾心態被動退縮、英國動向不明,而日本卻有足夠的兵力對付中英兩國在緬甸的軍隊。
與此相對照,陳納德空軍已有輝煌戰績,以10比1的懸殊比例擊落和擊傷敵人飛機。
假如這支空軍可以得到充足補給,那么它可以達成三項任務:
(1)干擾和打擊50萬噸的日本航運;(2)向中國境內及香港、中南半島、緬甸以及中國的南海地區不斷發動攻擊,使中國境內日軍難以移動;(3)強迫日軍繼續陷于中國戰場,無法拔足。
為了達成以上任務,陳納德要求把他屬下的空軍增加到總共235架飛機(依照項貝克資料),并提供足夠零件及油料。當陳納德被問到,如果美國空軍在中國如此擴張,是否會引起日本報復時,他的響應是,他的空軍足以應付日本空軍的攻擊,并且可以支持中國地面部隊,阻止日本地面部隊向昆明或重慶進攻。
值得注意的是,陳納德此次在華盛頓向上級作報告時,從沒有宣稱他的空中攻勢可以取代地面攻勢,替中國贏得抗戰勝利。
他只是要求滿足他空軍的短程需要,使其實力足以沉重打擊日本在亞洲的空軍,進而大幅破壞其沿海航運,并且支持盟軍在中國和緬甸戰區的地面作戰而已。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宋子文向蔣介石報告,陳納德在4月30日在美國參謀長聯席會所作報告內容時,無一字提到陳納德曾經宣稱他的空軍可以打敗日本,更無一字顯示,蔣介石和其他中國領袖曾經有過借空軍打敗日本的遐想。
不幸的是,馬歇爾在陳納德剛要開始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時,卻決定離開會場,理由是他已經另外安排有約會。我們無法知道馬歇爾所持的理由是否真實或只是借口,但是他把陳納德從重慶不遠萬里召喚到華盛頓,卻拒絕親耳去聆聽他的報告,這真是令人費解不已。更奇怪的是,馬歇爾在還沒有聆聽陳納德意見之前,竟然已坦白告訴陳納德說,他支持史迪威的觀點。
以馬歇爾這種心態,在陳納德和史迪威之間,其實根本不曾產生過“辯論”。
3、爭執的焦點
其實史迪威在參謀長聯席會議所持的態度還是相當小心,因為他表示同意陳納德對空軍作戰成果的展望,并沒有提出反駁。他的中心關懷只是,空中或地面作戰孰重孰輕和孰先孰后的問題。
在史迪威看來,它們互相沖突,因此不可兼顧并籌。陳納德的主張是趕快加強空中攻擊以支持地面部隊作戰,而史迪威卻以為,在地面部隊尚未提升戰斗力之前,根本不應加大空中攻擊的規模,因為以中國軍隊現有裝備、補給和訓練狀況而言,根本無力保衛前線空軍基地。
反之,他對自己主持的蘭伽陸軍訓練計劃贊不絕口,認為這些中國部隊在緬甸戰爭任務完成之后,就可以返回中國保衛空軍基地。
換句話說,史迪威認為只有等到中國遠征軍完成在緬甸作戰任務之后,中國才可以開始進行空中攻擊。假如過早開始空中攻擊,那么將會激怒日本奪取飛機場,從而使同盟國無法在未來對日本本土施行長程轟炸。因此對于史迪威而言,優先級和時間先后的選擇非常明確;先加強陸軍,再談空軍;先攻打緬甸,再談轟炸。
就這樣,美國政府內部對于中國和緬甸的價值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在主要領袖中,馬歇爾堅決支持史迪威。軍部部長史汀生雖然對史迪威的口頭報告相當失望,但依然支持史迪威的立場,因為他和馬歇爾一樣,認為美國政府付出極小代價,而史迪威在中國成績斐然,因此值得他忠心相對。更有甚者,史汀生一直懷疑有一群美國人心懷叵測,想破壞史迪威在中國的工作,而陳納德偏偏又是史汀生最懷疑的對象,因此對他有強烈惡感。
相形之下,羅斯福被陳納德的大膽想象力所說服,又受到他對前景樂觀的感染。他同時也需要對蔣介石表達善意,因為他事先就知道中國政府支持陳納德計劃的立場。宋子文告訴羅斯??偨y說(5月3日),蔣介石認為一旦同盟國空軍在中國能夠取得空中優勢,便無需擔心日軍在地面上的報復行動。
因為過去日本地面攻勢都依賴速度緩慢的水運(江河運輸)補給,而這些補給線很容易遭受空中炸射,所以不宜過分夸張日本以地面攻勢去奪取中國飛機場的威脅。中國政府還特別指出,日軍最想摧毀的空軍基地應該是在桂林-衡陽一線供美國第十四航空隊使用的飛機場。但是盡管日軍四度企圖侵入這一地區(三次長沙,一次桂林),都被國軍擊退。最后中國政府還指出,即使真有激怒日軍進行報復的軍事危險,這個危險仍然需要和中國面臨的政治危險相權衡。
假如中國人民普遍認為同盟國根本無能力保護他們,讓日本飛機繼續其無情濫炸,那么中國人的士氣必將崩潰。這個政治危險比起軍事危險更難以承受。換言之,兩位美國將領爭論的焦點是軍事問題,而蔣介石還需要考慮中國民心士氣的政治問題。
這兩位美國將領之間的爭執,給美國政府對于緬甸戰爭的態度提供了一個背景因素。不久之后,霍普金斯告訴陳納德說,總統雖然支持陳納德的論點,但是也很難否決他的陸軍將領。
4、羅斯福與宋美齡的秘密交易
第二件大事是羅斯福總統企圖和宋美齡達成秘密交易。
1943年5月初,正是羅斯福和丘吉爾在華府準備召開代號叫三叉戟會議的前夕。羅斯福在5月3日接見前來美國訪問的宋美齡。羅斯福突然要求宋美齡說服蔣介石,由中方單獨宣布完全取消第二次緬甸作戰計劃。不用說,宋美齡聽到后大吃一驚。羅斯福給宋美齡的理由是,美國軍隊無法不經過英國允許而進入緬甸,而英國已經考慮拒絕中國參戰的請求。5月4日,宋美齡明白告訴羅斯福說,緬甸是中國的生命線,因此蔣介石將永遠無法同意他的建議。更何況,蔣介石在過去幾個月中,一直給中國人民一個盼望,讓他們以為不久以后中國的補給情況將大為改善。
宋美齡猜想,英美兩國根本對第二次緬甸戰爭缺乏興趣,于是告訴蔣介石說,英國人大概已經盤算過,在同盟國打敗德國之后,他們可以不經戰斗就將緬甸收回。英國人也可能以為,即使必須作戰,也不一定需要中國人參加。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英國人大可采取拖延策略,而不必經由和中國合作去收復緬甸。
事情確實迫在眉睫,宋美齡認為她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抓住主動權,直接和羅斯福交涉,全力挽回這場戰爭。因此她向羅斯福表示,中國可以考慮放棄以前的立場,不再堅持戰爭的規模必須包括收復仰光。
但是宋美齡也不禁有一種不安的感覺,認為羅斯福想占中國人便宜,而她又看不透其中奧妙到底何在。她的確懷疑羅斯福的動機,特別是后者表示,愿意把全部空軍放在陳納德指揮之下,同時還限制史迪威的指揮權只能適用于防守部隊,而不能適用于攻擊部隊。還有一點更讓宋美齡感到納悶,就是羅斯福竟然要求她對其兄宋子文保密。
我們不知道羅斯福是否對美國的軍方也保守這項秘密,但是他要求對宋子文保密,很可能是害怕宋子文必將強烈反對這個交易,甚至會借美國新聞界的管道,把這項秘密交易公之于世。
然而以宋子文在華盛頓政治觸覺超級敏銳,用不了多少時間,就得知他三妹和羅斯福所作的交易。
5月6日,宋子文立即發了一封電報告訴蔣介石,由于丘吉爾即將前來華盛頓,因此請求蔣介石就如何應付此一形勢給予指示:是應該堅持原有的作戰計劃,還是接受羅斯福和宋美齡達成的縮小戰斗規模的安排。
很明顯的,在羅斯福和丘吉爾能夠聯手行動之前,中國必須作出自己的決定。
這些發展當即給蔣介石制造了一個難題。5月8日,他不但把羅斯福和宋美齡之間所作交易的內容告訴了宋子文,同時指示宋子文,必須斷然拒絕英美政府想把緬甸戰爭局限于緬甸北部的任何試探。
蔣介石表示,如果第二次緬甸戰役縮小規模的話,就不值得中國士兵犧牲性命了。當宋子文將蔣介石的立場轉達給美方時,料想不到的是史迪威居然暴跳如雷。照理說,史迪威畢竟是在緬甸全境作戰原始計劃的起草人,理應贊成蔣介石堅持在緬北緬南全面作戰的立場才對。
但是史迪威不但沒支持蔣介石(和他自己)的立場,反而把滿腔怒火發泄在中國政府身上,嚴厲批評中國人不合作,其軍隊貪污無能。
對宋美齡而言,她顯然不愿意看到自己即將到手的“外交勝利”被宋子文攪局而失敗,遂趕緊向蔣介石解說,緬甸全境戰爭顯然已經不可能實現,因為英國人拒絕支持。她更進一步指出,羅斯福原本表示要完全放棄第二次緬甸戰爭計劃,只是幸虧在她再三勸說之后,才同意接受一個局部作戰,并且承諾提供美國資源去打通緬甸路。
基于這些原因,她敦促蔣介石接受一個兩階段性質的作戰計劃。根據她的判斷,假如中國在第一階段接受羅斯福的局部攻勢方案,并在緬北贏得勝利,將來就會比較容易說服美國人進行第二階段的全境作戰。
蔣介石警告宋美齡說,她的交易可能使中國重蹈1942年的厄運。由于蔣介石擔心宋美齡在華盛頓人單勢孤,可能上當受騙,因此命令她盡快啟程回國,并且警告她,西方國家和軸心國家一樣能夠違背承諾。
事實上,蔣介石對于宋美齡和美國在此次事件中的行為非常憤慨,蔣介石認為美國在英國的慫恿下設下陷阱,讓宋美齡毫無戒心地往里面跳。在他心中,既對宋美齡的專擅輕率感到不滿,也對美國人偏袒英國而欺凌中國感到痛心。
不用說,宋美齡并不如此想,反而對她丈夫的決定感到極度失望??v然她無法違反他的意旨,卻依舊再次提醒蔣介石說:當她最初和羅斯福會面時,羅斯福正準備要完全放棄緬甸作戰,而現在至少同意保護新的緬甸路。再說,羅斯福原本想要蔣介石單方宣布放棄緬甸戰爭,并承受全部責難,而現在已經放棄了這種想法。
究竟羅斯福為什么要向宋美齡提出如此離譜的建議?
從羅斯福的性格和作風上看,倒是可以如此揣想:羅斯福最初似乎是想說服蔣介石單方宣布放棄緬甸戰爭,好讓美國把戰爭計劃取消的責任全部推到蔣介石肩膀上。即便美方達不到這個目的,也可以讓蔣介石不得不自動接受一個局部戰爭的退一步安排。
就羅斯福而言,它也可能是一種欲擒故縱的高招。當他看到宋美齡對于一個局部戰爭的構想并沒有作出抗拒時,他可能認為自己的計謀實在高明,不費多大力氣就把兩個盟邦間僵持了一年多的難題全部解決。
假如他能讓蔣介石也接受這個局部性戰爭,他就可以向丘吉爾表功,他為英國人爭取到蔣介石的讓步。為了讓蔣介石上鉤,羅斯福非常愿意施一些小惠作為誘“餌”,比如增加陳納德的權力和減少史迪威的權力。然而同樣重要的是,他必須把宋子文排斥于局外,才能保證交易得以圓滿完成。
但是羅斯福終究計謀未逞,這表示美國必須一切從頭開始,繼續在中英兩個盟邦間作協調工作。而在這些令人煩心的環境中,一個一直是最關鍵而又最深藏不露的因素就是,美國軍部從來不愿意在緬甸承擔更多的責任。
第三件大事是英美兩國在華盛頓舉行了三叉戟會議(會期是5月12~27日),由羅斯??偨y和丘吉爾首先親自主持,討論世界大局,其中也多次涉及第二次緬甸戰爭問題。篇幅限制,這件事留待下一期文章詳細說明。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