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社28號報道說,朝鮮軍隊參加了在俄羅斯庫爾斯克地區的戰斗,還順利完成了任務,而這是朝鮮頭一次正式承認自己派兵去俄羅斯幫忙打仗。
就在兩天前,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洛娃也說,朝鮮士兵在庫爾斯克作戰,對俄軍收復那一帶幫了大忙。
看起來,俄羅斯和朝鮮這次都不藏著掖著了,直接承認了兩國在軍事上的合作。
之前這兩國都死活不肯承認朝鮮軍隊參戰,怎么現在突然一起松口了?那朝鮮到底幫了多大忙?
我們先來理一理事情的經過,去年8月,烏克蘭軍隊打進庫爾斯克以后,雖然普京下了死命令要奪回失地,但俄軍一開始并沒能打回來,反而讓烏軍越打越順。
到了10月,第一次有消息說朝鮮支援俄羅斯的部隊已經到了庫爾斯克附近,在后方進行適應訓練,大概有一萬人,不過那個時候,俄羅斯和朝鮮都不承認有朝鮮軍隊在那兒。
去年12月,烏克蘭前線的士兵開始報告說和朝鮮軍隊打上了,烏軍的無人機還拍到了朝鮮士兵的照片,一些俄羅斯的軍事記者也報道了相關情況。
一直到今年1月,烏軍在多次嘗試后,終于抓到了兩名朝鮮俘虜。
現在俄羅斯和朝鮮都開始公開承認朝鮮軍隊參戰,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都認為庫爾斯克那場戰役已經徹底打完了。
所以朝鮮派兵這事也沒什么好藏的,干脆大大方方承認了,哪怕這其實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
這樣一來,俄朝兩國接下來要合作也就順理成章了,朝鮮這次幫俄羅斯,肯定不是白幫,肯定是想要俄羅斯給回報,而俄羅斯現在承認了朝鮮的貢獻,今后兩國怎么合作大家也都能理解。
之前朝鮮一直被西方封鎖和制裁,這次幫了俄羅斯,肯定能換來俄羅斯在技術和經濟上的支持,這樣朝鮮外部的壓力也會小很多,對俄羅斯和朝鮮來說,這是一筆雙贏的買賣。
但烏克蘭就沒這么好運了,澤連斯基只能面對更加艱難的局面,烏克蘭軍隊被徹底趕出了庫爾斯克,這就等于澤連斯基想靠占住庫爾斯克來當談判籌碼的計劃徹底泡湯了。
這也說明,烏克蘭現在在各條戰線上都輸了,不管是在烏東四個地區,還是在俄羅斯境內,俄軍都占了上風。
那么朝鮮軍隊到底有多厲害?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都說朝鮮軍隊“作出了重大貢獻”,這個評價已經非常高了。
要知道,庫爾斯克那邊的俄軍,都是傘兵、突擊旅、車臣特種部隊,還有太平洋艦隊、黑海艦隊、北方艦隊的海軍陸戰隊,以及俄羅斯最頂級的格魯烏特種部隊,全是俄軍里的精英。
在這么多精兵強將的庫爾斯克戰場上,朝鮮人民軍還能被表揚為“為解放庫爾斯克州做出了重大貢獻”,這就說明,朝鮮的精銳部隊戰斗力,已經不比俄軍的王牌部隊差了。
朝鮮人民軍第94特種兵旅總結經驗時說,要想打勝仗,前線士兵士氣必須高昂,哪怕對手裝備再先進也不怕。
雖然烏克蘭軍隊用無人機像蜜蜂一樣一波接一波地攻擊,還加上非常精準的炮火打擊,打得很狠,但朝鮮士兵還是拼了命地往前沖,像老虎一樣不怕死地沖上去戰斗。
那天俄羅斯媒體頭一次公開了朝鮮軍隊,在庫爾斯克戰場上的作戰視頻和很多照片。
視頻是去年12月6號拍的,朝鮮突擊隊趁著惡劣天氣發動突然襲擊,三個小時就把普列霍沃村搶了回來,打完仗還把自己受傷的戰友安全帶走。
當時大概有一個營的朝鮮特種兵,排成“一字長蛇陣”,徒步穿過烏克蘭軍隊布下的2.5公里長的雷區,然后用“三三制”的戰術突然沖鋒,最后打死了300多名烏軍。
不過朝鮮軍隊自己也傷亡慘重,據說死傷有200多人,后來朝鮮軍隊還用這種戰術繼續突襲烏軍占領的村子。
但烏克蘭軍隊和西方雇傭兵學聰明了,換了打法,派出很多帶著榴彈的無人機在半路上埋伏朝鮮軍隊,就算朝鮮士兵晚上偷偷行軍,也還是被熱成像儀發現,傷亡人數也不少。
所以朝鮮軍隊很快就不再用以前那一套老辦法打仗了,開始認真學起了現代戰爭的打法,比如怎么用無人機、怎么搞信息化作戰。
簡單休整了一下后,朝鮮軍隊又跟俄羅斯軍隊一起,重新上了戰場,一起圍攻烏克蘭軍隊和西方雇傭兵在蘇賈那一帶的陣地。
俄羅斯國防部還專門公布了在這場戰斗中烏克蘭軍隊的損失情況,烏克蘭這邊死傷了七萬多名士兵,還損失了四百多輛坦克、三百多輛步兵戰車、三百多輛裝甲運兵車和兩千多輛其他裝甲車,還被打掉了兩千多輛汽車和六百多門自行火炮和野戰炮。
另外還摧毀了六十多套多管火箭炮,包括十五套美國的“海馬斯”和七套美國的MLRS火箭炮,這些戰果里,朝鮮士兵也出了不少力。
對朝鮮士兵來說,這場仗是他們學習現代戰爭經驗的好機會,這些經驗以后肯定會用在朝鮮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