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職場人類學,作者:職場人類學的小文,題圖來自:AI生成
最近職場上的不少朋友都在遭遇壓力測試。
我在民企的朋友抱怨說,最近公司變相延長工作時間,中午午休時間減少,晚上下班時間推遲,變相加班。在他看來,這是在做壓力測試,看誰忍受不了離職,老板省了一筆“N+1”。
在國企的朋友則郁悶說,公司要辦運動會,最近忙著排練走方陣喊口號,還要練習舉牌。因為表情不夠飽滿到位還被領導罵。這也是一種壓力測試,測試的倒不是是否想離職,而是服從性。
被瓦解的績優主義
兩者狀態的差別,也說明了當下就業市場的現狀。理解這種職場“雙軌制”,還是要從“錢”出發。
某南方發達地區市政府官微發布了一份2025年重點項目計劃,提到共安排省、市重點項目601項,總投資約9769.49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209.34億元。601項重點項目主要投向產業工程、基礎設施、民生保障三大重點領域,年度投資占比分別為68.46%、25.77%、5.77%。
產業工程、基礎設施和民生保障這三部分的占比值得細看,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分錢邏輯”。和2024年相比,該市的基礎設施和民生保障的投資有所減少,產業工程項目數量和投資都有大幅提升。產業工程的數量增加約17.89%,年度計劃投資增加約12.24%。
占大頭的產業投資到底投向了哪里?根據官方介紹,產業工程項目涵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產業、新材料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現代服務業、傳統產業升級、農林牧漁項目等。
拿到政府錢多的地方,自然過得就舒服。享受產業投資與基建紅利,和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賺“消費者”的錢,工作狀態自然不一樣。
雖然,對于名校畢業的工程師人才而言,這些項目應該還是能帶來一些就業機會,但整體高端制造業帶來的就業增量不如服務業。金融、法律、財務、營銷等專業服務型人才的機會,也會少得多。
另一個影響普通打工人的問題是,當下許多城市的這類項目帶來的財富再分配與就業機會,是否必須遵行績優原則?
績優主義(Meritocracy)是一個最近被討論得比較多的概念。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姚洋在2024年底的一次演講中說:“我們中國有一種‘績優主義’的傳統,簡單說就是如果你比別人更聰明,你比別人更努力,那么你應該得到更多的回報。”“今天我們就看到了一個情況,我再努力,我不可能像以前增長得那么快了,我爬社會階梯的速度不如以前快了,那大家開始要焦慮了,所以有焦慮就有內卷這個詞?!?/p>
績優主義帶來了效率提升,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階層流動。從科舉制度到高考制度,績優主義其實是不少基層打工人奮斗的“基石”。
這幾年職場的變化,沖擊著績優生們的價值觀。那兩位正在經受“壓力測試”的朋友都是努力學習勤奮工作的“好學生”,所謂績優體系下選拔出來的拔尖人才。但他們都陷入了無意義的身心消耗。
他們發現,分錢的邏輯并非自己所想的那樣,也許公司運動會上步子走得整齊的人,反而比努力拿更好業績的人工資更高,前途更好。世界充滿隨機性,承認“選擇比努力重要”,自然要面臨“績優主義”被瓦解的局面。
績優生變空心人
跟隨績優主義瓦解的,是工作的意義。
小紅書上,一位自稱清北金融專業畢業生說,自己畢業后加入某香港投行,工作一年被裁。這反而讓她松了一口氣?!暗谝淮胃械教嵟c輕松”。
她說,因為在投行工作時,長時間高壓工作司空見慣,忙了一天沒吃飯,下午餓到在pantry吃了一包放在咖啡里的白糖,凌晨3點還在加班。周圍的人要么在抱怨,要么在罵人,層層發泄壓力,但同時每天還要維持高消費的精致生活,身心俱疲,其實也存不下什么錢。
這條筆記下的一條高贊評論說:大廠IT牛馬,除了沒有精致卷,其他雷同。我同事有個精確描述:火箭速度原地打轉。
也有人在評論里勸她,及早逃離精致消費陷阱,釋放壓力的方式不一定要高消費,可以是運動曬太陽。降低對工作的期待,既然都會被裁,那就把自己當作打工的空心人,能多打一個月,就可以多入帳一筆工資。
“打工的空心人”這個詞總結得恰如其分。 績優生們對工作意義的共識正在破裂。一路都是“好學生”的金融精英與IT碼農們,也舉起了反卷大旗,不想把人生簡化為KPI競賽。
越來越多的績優生們決心糾正“歸因偏差”,既不助長成功者的自我傲慢,更不愿意陷入失敗者的自我歸因。這些學業與能力均出眾,在職場中屬于“恪盡職守”“很好用”的一群人,現在正在努力反對過去的自己。
職場新共識亟待形成
互聯網大廠里的超長工時和“過勞死”,在這種時候就更容易引發強烈的討論。大家不愿意加班,既是因為付出與回報不對等,也是因為工作意義的瓦解。
老板們不能一邊解讀“選擇為何比努力重要”,一邊又要員工們勤勤懇懇加班。當互聯網大躍進的時代過去,加班未必能避免被裁,努力未必能獲得一個好績效,更無法保證35歲以后有個好生活。在無差別裁員、權斗和“草臺班子”的瞎折騰面前,似乎唯有存錢最真實。
被工作意義傷透了心的績優生們,終于開始狠下心來存錢了。
Jerry在2018年從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碩士畢業,0經驗轉行產品經理,自述從年薪20萬到年薪50萬只用了5年時間。但在過去一年,他連續失業三次,經歷了人生的低潮期。失業的日子,他在小紅書上開失業互助直播間,和各種人分享經歷互相鼓勵,逐漸擺脫了“被裁羞恥”。和他交談時,他說,不會把被裁“自我歸因”成自己的錯,更愿意大方地喊出“我就是運氣不好怎么樣?”
Jerry說,他和老婆現在都是省錢星人,愿意為旅游和體驗花錢,但絕不會被各種消費主義風潮蠱惑。他身邊不少朋友并不缺錢,但不背貸款不亂花錢,以省錢為樂,這是他們對抗失業的底氣。
既然如此,就業市場必須面對這一現實,老板和打工人需要基于“錢”來構建新的工作共識。
市場經濟,大家不必有金錢羞恥。 情懷與職業意義依然重要,但用作金錢回報不足時的“補償物”,老板們要慎重。相反,這些都應該是錢給夠了之后的“增值產物”。
窮人難做慈善。績優生們想明白了,有錢有閑之后,方能有更多時間和空間追求人生的意義,錢可以買來自由的時間,支撐自己做更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還房貸。人生需要意義,但人生的意義并不完全通過工作來構建,尤其當一代人的生活更為豐盈以后,工作價值與人生價值也就不再需要緊密捆綁。
錢是價值的尺度。如何直面“賺錢的共識”,構建工作契約和正向激勵機制,將是下一個階段企業管理和人才吸引的核心課題。
本文來自:職場人類學,作者:職場人類學的小文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88474.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