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都”研學
解鎖非遺紫砂千年匠心密碼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紫砂壺泡茶,盡顯色、香、聲、味之蘊,令古今茶客癡迷。
作為紫砂壺發源地,中國“陶都”宜興蘊藏得天獨厚的紫砂泥資源。這里積淀著千年制陶史,孕育出一批批能工巧匠,打造出一件件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
坐落于太湖西岸宜興的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被譽為中國紫砂藝術大師之搖籃。在長達92年的辦學歷程中,紫砂陶一直是其職業教育體系中一張閃亮的名片。宜興紫砂壺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和審美功能,其制作過程還給人帶來靜享其中的精神滋養。三年前,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處推出無錫工藝非遺研學項目,為中外全年齡段人群提供非遺培訓課程,作為其首要特色的紫砂陶制作備受陶藝愛好者的追捧。逛博物館,聽紫砂講座,動手做壺,與非遺大師面對面,研學打開的是一個立體的紫砂世界。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陶瓷學院教師石越為鄭州輕工業大學學生介紹課程
高級工藝美術師周學琴演示紫砂壺裝飾的制作
精雕細琢間體味紫砂真功夫——
“讓手中的泥巴‘聽話’”
打泥片、打身筒、調脂泥……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附近的一處實踐基地,梆梆的敲打聲不斷,來自鄭州輕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陶瓷系的30名學生正干得熱火朝天。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陶瓷學院院長李斌為學生開展講座
自4月13日抵達宜興,鄭州輕工業大學師生開啟了為期12天的紫砂文化探索之旅,在參觀民間文化藝術沙龍“八面來風堂”、宜興市博物館、宜興市美術館、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等過程中,打開對紫砂的認識。研學培訓中最為吸引人的部分,非實踐課堂莫屬。在這里,學生可以了解并初步掌握全手工制壺的流程。
“壺內的脂泥怎么清除?”“壺口邊緣怎么調整修飾?”不少學生拿著自己的手工壺請助教來桌前示范指點,用手機拍照記錄,生怕錯過、遺忘其中的要點。“我們平時在校拉坯比較多,這是我第一次完整做出一把壺。”一個學生告訴記者。
“打身筒要一氣呵成。”江蘇省陶瓷藝術名人、正高級工藝美術師蔣藝華穿梭在制陶現場,根據不同操作狀況予以及時提醒。她說:“我們打身筒時,即便看到有人來了也不會起身,一旦站起來,身筒的泥漿容易僵掉,要么會裂開,要么會變得‘不聽話’。”
正高級工藝美術師、蔣氏紫砂傳承人蔣藝華給大家分享母親蔣蓉帶徒學紫砂的故事
帶隊而來的鄭州輕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陶瓷系主任張麗娟,做陶瓷已有20多年。此前在河南做鈞瓷、汝瓷,甚至絞胎瓷編花等復雜工藝,她都不在話下,但首次接觸紫砂壺制作,還是構成了挑戰。“紫砂工藝通過拍打成型,剛開始我按照老師的要求去拍,發現泥巴并不會按我的預想去成型。我是在連續制作了五六個身筒后,才對泥巴的軟硬、手的協調性以及壺身造型有了整體把握。”
張麗娟說:“這次我也是從零開始跟著學生一塊兒學習。比如我在拍一個地方拍不下去時,會有學生說‘我發現這樣拍能拍下去’,這對于我們師生來說,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
師生在添新紫砂泥料廠近距離參觀紫砂礦料
添新紫砂泥料廠廠長顧志明向鄭州輕工業大學師生介紹紫砂黃金段泥原礦泥料
跟學生聊天時,張麗娟發現他們對紫砂的興趣很濃,有學生還問以后寒暑假是不是也可以來。“昨天晚上,學生做壺一直到12點才回去休息,一個接一個練習,一邊做一邊提問,并保留著疑惑繼續求教今天的授課老師。從剛開始把壺拍得比較厚、不成型,到現在慢慢上手,我看到學生們在一點一點進步。”張麗娟說,12天的培訓實習,雖然遠不能完全‘拿下’紫砂工藝,但能讓學生對紫砂制作獲得系統的了解,跟當地的紫砂大師建立鏈接。“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買泥巴回去練習,有意愿的將來還可以留在宜興實現長遠發展。”
專題課堂里探得紫砂奧秘——
“把傳統文化精髓提煉出來”
一把紫砂壺,如何從一抔土歷經烈火熔煉,實現優雅變身?
紫砂壺并不一定就是紫色,高溫燒成后呈現各種各樣的奇麗的色彩,有朱砂紅、棗紅、紫銅、海棠紅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質樸渾厚,古雅可愛。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陶瓷學院院長李斌為學生細細道來。
宜興紫砂壺的原料——紫砂泥深埋于黃石礦層之下,藏在夾泥之中,被稱為“泥中泥”“巖中巖”。塊狀巖石自礦層中開采后,堆放在露天,經風吹雨打浸蝕數月后,自然松散為粒狀。人們用石磨或輪碾機將這些粒狀碾碎,通過網篩選成不同規格的泥粉,按需要進行配比,以水拌勻,成為“生泥”,再將“生泥”裝入真空練泥機制作成“熟泥”,經過一至兩年的陳腐方可使用。李斌說:“這種傳統工藝配制出的紫砂泥有著極強的可塑性,當地匠人們在此基礎上也創造形成了一套獨特而完美的紫砂壺制作法——拍打成型法。”
學生正在制作紫砂壺
打泥片、起身筒、搓制壺嘴和壺把、壓光……從泥巴到完美成品,一件紫砂壺須經過幾十道甚至上百道復雜的成型工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紫砂制作,還離不開搭子、竹拍子、挖嘴刀、開口刀、木拍子、矩車等繁多的制作工具。
“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紫砂壺造型極其豐富,圓形壺、方形壺、花塑器壺等不同壺形有著不同制作技法。李斌說,方壺相較圓壺更容易上手,但方壺要做好卻比圓壺難,行內有句話:一方抵十圓,一把好的方壺抵得上十把圓壺。“方壺的方不是一種機械的方,而是符合人類視覺美感的方。”
如何品鑒一把紫砂壺?李斌覺得可用五個字來概括:泥、工、形、功、款。他透過大屏幕分享了自己的得意之作以及名家大師的紫砂茗壺,他表示:“一件較為完美的作品,作品本身就能抒發藝術語言,給人帶來一定的藝術感受。”
除了實用的茶壺,紫砂工藝品種還有雕塑、花瓶、花盆、壁飾等等。李斌希望,大家在創作理念上能突破常規、高屋建瓴。“一定要多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把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提煉出來,賦能我們的藝術創作。”
大師對話里感悟匠人匠心——
“擇一業終一生”
紫砂大師輪番登場分享紫砂見解,學生們緊緊環繞而坐,聆聽、觀察、提問,在面對面互動中精進技藝。
“從事紫砂行業需要5~10年的基本功打底,打好基礎后,才可以開始自己的創新之路。”高級工藝美術師、高級鄉村振興技術師周益芳這是第三次來為培訓活動學生講課。她說,實際操作中,每個學生遇到的問題會不一樣,有的人被這個點絆住,有的人可能卡在了另一個環節。“我們就像闖關一樣,需要一關一關去過。但首先要知道紫砂器形做到什么程度為最好,并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一個個去攻克難關。”
高級工藝美術師、高級鄉村振興技術師周益芳給大家講解紫砂制作工序
高級工藝美術師周學琴為學生們帶來的是紫砂壺裝飾講解,當她拿起一件件工具在壺把上開始精雕細琢,學生們定睛觀看。周學琴從事紫砂已有三十多年,尤其擅長做花器。“我們作為紫砂從業人員,能夠去傳播紫砂文化,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我也非常樂意去講紫砂,期待有更多年輕人成為紫砂行業接班人。”她說。
“世上只有一把紫砂壺,她的名字叫宜興。”作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蔣蓉之女,蔣氏紫砂傳承人蔣藝華為學生分享了母親帶徒學紫砂的故事。“那個年代生活條件遠不如現在,大家冬天做壺時即便手上凍得滿是凍瘡,也在堅持做這一行。擇一業終一生。”蔣藝華說,紫砂是地方的,也是國家的,更是世界的。看到如今有這么多外地學生到宜興來學做紫砂壺,她很是欣喜。“希望大家能夠熱愛這一獨特的工藝美術,實現薪火相傳,讓世界各地人人都能夠擁有一把宜興紫砂壺。”
聆聽大師授課之余,鄭州輕工業大學師生們還走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鳴紫砂藝術館、陶二廠、古南街、添新紫砂泥料廠等地,實地感受紫砂制作的各個環節。
4月23日,師生們共同迎來整趟研學之旅最激動人心的環節——開窯。當培訓期間制作的200余件紫砂壺作品出爐,大家的臉上綻放豐收般的喜悅笑容,每個人都為自己的作品不停找角度拍照,宜興研學之旅就此畫上圓滿句號。
作為無錫工藝非遺研學項目培訓的策劃者,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陶瓷學院教師石越告訴記者,學校紫砂陶研學項目開展以來,吸引了眾多當地紫砂名家加入其中并成為學校非遺專家庫客座教授,他們與陶瓷學院教師攜手,為各地前來學習的師生帶來精彩的紫砂課堂。
師生參觀吳鳴紫砂藝術館
短短三年間,紫砂非遺培訓累計超1000人次。鄭州美術學院、南寧學院、阜陽職業技術學院等職業院校師生,還有各地中小學生,紛紛走進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感受紫砂魅力。推動紫砂文化“走出去”, 學校陶瓷學院還加入“一帶一路”國際陶瓷教育聯盟,聯合景德鎮陶瓷大學開展陶瓷教育活動營,為來自美國、法國、韓國、意大利等十多個國家的陶瓷專業師生開展非遺紫砂創作培訓。石越說,韓國祥明大學每學期都組織學生來陶瓷學院進行為期一周的非遺紫砂學習。
現在,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平均每月有兩期研學活動。石越說,未來,學校將繼續開展更多實踐教學活動,進一步拓展服務群體,比如面向老年人推出陶冶情操的紫砂課堂。也將深化數字非遺研究,開發AI輔助設計系統、區塊鏈非遺認證等創新項目,讓宜興紫砂陶這一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為傳統工藝振興貢獻“陶都方案”。
江南時報記者 張雅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