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謝湘南 摶泥蘊萬象,陶瓷器是人類文明史上起源最悠久、流行最廣泛的工藝門類之一。自陶器誕生以來,不同文明以泥土為媒介,在多元共生的交響中,淬煉出“和而不同”的禮贊。4月29日,由深圳博物館與日本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共同舉辦的“摶泥化萬物——古代東西方文明中的陶瓷藝術”展覽在深圳博物館金田路館(歷史民俗)開展,將持續展出至8月31日。
此次展覽是兩館繼2019年“從地中海到中國——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文物展”、2022年“澄凝灼爍——絲綢之路上的古代玻璃藝術”、2023年“絲路留金——亞洲文明古國冶金藝術”后,第四度攜手舉辦的文明互鑒系列專題展。展覽薈萃了267件/套陶瓷文物珍品,時間跨度近6000年,地域覆蓋地中海沿岸、西亞、南亞、東南亞等古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區域,類型涵蓋飲食器、炊煮器、貯藏器、裝飾品、陶偶像、陶模型、燈具、建筑構件等,無論是展品規模還是多樣性,在國內同類型展覽中都實屬罕見。
從尼羅河畔的費昂斯到愛琴海的彩繪陶瓶,從西亞古國的釉陶磚瓦到波斯三彩,各類展品以豐富多樣的造型、絢麗多彩的紋飾和獨特的燒制工藝,展現了不同時代和地域的藝術風格與文化特色。觀眾可從敘利亞駱駝形陶器精妙的注水系統,見證古代陶匠對實用和美學的巧妙平衡;從伊朗彩釉磚上的有翼精靈,管窺公元前8世紀西亞的神廟榮光;從泰國班清漩渦紋大罐的“繩紋”韻律,感受東南亞先民對自然節律的詩意捕捉;從阿富汗人物形陶器的衣物裝飾,破譯絲路多元文化的交融密碼……這些器物,不僅是本土工匠的智慧結晶,更見證著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訴說著藝術語言的相互啟迪。
展廳精心設置了一系列數字化展項,幫助觀眾感悟陶瓷藝術之美,了解陶瓷相關知識。如“陶瓷的時空詩篇”短片,以詼諧有趣的動畫特效,讓展廳中的“瓶瓶罐罐”動起來,生動闡釋其紋飾之美、形態之美和美學對話;陶瓷制作科普視頻,藝術復原深圳博物館館藏陶瓷文物,深入淺出地科普陶瓷器的制作技藝。此外,觀眾還可通過掃描重點展品二維碼、電子宣傳冊、電子學習單等,獲取語音導覽服務和研學資料。
展覽別出心裁地以知識墻、展板、顯示屏等方式,展示深圳博物館“古代深圳”“問陶之旅”常設展,以及正籌備推出的館藏彩陶展的陶瓷文物,以中外陶瓷“孿生”“共鳴”的豐富圖例,印證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鑒,形成不同展廳、不同展覽遙相呼應、相互映照的夢幻聯動。觀眾可在相應展覽中探尋、比照文物,更好地了解東西方陶瓷的歷史文化。
圍繞展覽,主辦方還將開展制陶小作坊、陶繪世界、匠心補殘瓷、廢陶新生等系列社教活動,以及“深博雅士學園”課程、專家講座等,有興趣的市民可關注深圳博物館官網和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