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公里,
是城市與一家“村咖”的距離。
一片繁茂的竹林之中,
陽光曬得人暖洋洋,
田埂上吹來的風擁著咖啡香氣,
眼前是遠山與飛鳥、田野與清溪,
耳邊是“咕嘟咕嘟”冒泡的開水
和咖啡豆被碾碎的聲音。
很難想象,
這里是由一間破敗的豬圈改造而成。
如今,一杯咖啡成為了
鏈接城鄉的消費新場景,
也成為了珠海鄉村文旅產業
新生態的縮影。
改造前↑
在那洲村的綠道邊,
中式茶飲的清新與香醇咖啡的濃郁交織,
時不時能聆聽到一陣清脆的鳥鳴,
夏日微風拂過面頰,
仿佛能感受到村莊的自然與靈動
在舌尖上舞蹈。
鄉野間,咖啡香不僅飄散于杯盞,
更浸潤著土地的溫度。
多年來,城市咖啡館開在CBD,
人們在咖啡館見客戶、見朋友、
聊業務、聊八卦……
窗外是城市的車水馬龍、熙熙攘攘,
空間里彌漫著筆記本電腦散熱
和充電器過載的塑膠味兒。
而近些年興起的鄉村咖啡館遠離喧囂,
背靠山水田園,
竹編的藤椅、古樸的窗欞、
精巧的小擺件……
人們為放松身心、欣賞自然風光而來。
記者來到“豬圈咖啡”的那天
是一個工作日,
但咖啡店里卻不冷清,
聚集著或一人獨處或三五成群的顧客,
有附近村民、慕名而來的打卡者……
當記者感嘆:“今天人還挺多的!”
便引起了旁邊顧客的驚訝:
“啊?你不常來吧?今天不多的!
你周末來看看,
里里外外全是人,根本沒座位,
好多港澳游客到這里來玩,
今天人不多,真不多。”
一定程度上,村咖的興起,
是人們生活態度轉變的體現,
在鄉村咖啡館,品味的不僅是咖啡,
更是新鮮空氣、山間野趣,
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村咖的發展,
也帶來了一套小院方法論:
修舊、美景、共情三部曲。
修舊
與“豬圈咖啡”類似,在會同古村,老屋咖啡由老宅改造而成;在唐家灣古鎮,唐廬、學鏡堂均是由老洋房改造而成;在斗門瀝岐村,犬禾民宿由一座祖宅改造而來……無一例外,它們有的修舊如舊,有的創新設計,給古鎮鄉村注入了活力。
美景
選址越偏僻,風景越珍貴。鄉村咖啡館并非簡單地將城市咖啡館復制到鄉村,而是注重與本村、本鎮文化、自然資源相結合。在保留鄉風民情的基礎上,通過觀景平臺、綠植美陳等人工景觀,達到與自然地貌共生的效果。
共情
一杯咖啡、一盞茶,放眼望去山川如黛、良田炊煙,人們在這里找回與自然同頻呼吸的節奏,村咖成為了都市人短暫的“心靈棲居地”。
如今,現代人對“慢生活”的渴望愈發濃烈,從紛繁的現實世界中抽離,在安靜的環境里觀察內心,自省、慎獨、思考,找尋自己想要的答案,積蓄起新的勇氣和力量。
這些隱匿于村落的小店,
正以溫柔之力,
重塑鄉村的價值與魅力。
它們的存在,
不僅為鄉村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商機,
也為都市人提供了一種
新的生活方式和休閑體驗。
當咖啡香飄出小院,漫入山水,
這里的故事早已超越一杯飲品的意義,
更是美好生活、青春珠海的獨有味道。
這場咖啡與鄉村的“雙向奔赴”,
能否成為鄉村振興的可持續模式?
把鄉村土地的“低利用率”
轉化為“高附加值”,
村咖、民宿、非遺美食怎樣融入鄉村肌理,
展現出更為堅韌持久的生命力?
我們相信,
潺潺流水、蔥郁樹林、
老宅里升起的炊煙裊裊、
土灶里的柴火熱烈……
只要有想法、有創意,
這些生活日常都是鄉村發展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等風來,一起舉杯。
文/珠海發布 張映竹
圖/珠海發布 陳佳哲
部分圖片來源于高新區黨群工作部
編輯/黃青芳
責任編輯/田海
三審/孟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