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重慶火鍋博物館位于合川區南城嘉陵江、涪江交匯處的曬網沱鹽倉,為原重慶鹽務分局撥款于1936年建造,為抗戰時期的鹽業儲運及“川鹽濟楚”做出了貢獻,2011年7月被列為合川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合川區乃至重慶市的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
為了讓文物得到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充分展示合川區乃至重慶市深厚而獨特的火鍋產業文化,2023年,合川區圍繞打造重慶火鍋食材產業園構筑綜合服務體系,修繕利用曬網沱鹽倉建設重慶火鍋博物館。項目占地面積約13.5畝,建設內容包括火鍋食材展示中心、多功能廳、火鍋博物館、文創消費體驗館等,已于2024年開館。
歷史遺跡的新生——背景溯源
曬網沱鹽倉始建于1936年,原為重慶鹽務分局撥款監造的大型鹽倉,現存4棟倉庫及輔助性建筑,原總建筑面積為4062.51平方米。
曬網沱鹽倉作為抗戰時期的重要工業遺產,其建筑規模和保存狀況均屬難得,為項目的保護與利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 建筑區位
01
歷史文化追溯
曬網沱鹽倉見證了抗戰時期四川地區鹽業發展的重要歷程,是合川抗戰文化和工業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對曬網沱鹽倉歷史背景的深入挖掘,設計團隊深刻理解了其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為項目的修繕利用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
修建曬網沱鹽倉之前,經合川轉運的食鹽只用麻袋包裝,堆放碼頭待運。為更好地儲存、轉運食鹽,原重慶鹽務局撥款在合川曬網沱修建了大型鹽倉,調運大批戰備鹽入倉庫儲存,曬網沱鹽倉在此應運而生。
? 修繕前建筑照片
? 修繕前建筑照片
?1966年擴容改造后曬網沱鹽倉整體形態
(圖片來源:重慶大學歐陽樺《重慶近代城市建筑》2010年出版)
02
文物形制研究
設計團隊對建筑平面、結構形式、建筑立面進行了詳細分析,揭示了曬網沱鹽倉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風格;通過專業的文物形制研究,準確把握了曬網沱鹽倉的建筑特色和技術特點,為后續的修繕與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 建筑立面分析
03
現狀勘察測繪與病害評估
采用無人機航拍掃描、三維激光掃描等先進技術手段,設計團隊對曬網沱鹽倉進行了全面勘察測繪,并對結構安全性及抗震性能進行了評估。通過精細的現狀勘察測繪和病害評估,設計團隊全面掌握了曬網沱鹽倉的現狀情況,為后續的保護修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修繕效果展示
保護利用方案包括室內空間優化、消防疏散優化、電氣設備優化、給排水管網優化、暖通設備優化等多項措施。
設計團隊在充分尊重曬網沱鹽倉歷史原貌的基礎上,通過科學合理的保護修繕方案,實現了對建筑的全面保護和功能提升。
? 文峰塔方向鳥瞰視角
? 鳥瞰視角
? 入口視角
? 院落視角
? 可識別的玻璃連廊
? 修舊如舊的墻體和門窗
? 保留的歷史信息: 元字倉
? 精神堡壘入口標示
? 火鍋文化空間
? 火鍋文化展示
? 合川文化展示
曬網沱鹽倉修繕后不僅保留了其歷史價值和文化特色,還成功轉型為重慶火鍋博物館,吸引了眾多游客和媒體的關注。曬網沱鹽倉的成功保護與利用,不僅為當地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其他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重慶大學建筑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重大設計總院)始建于1958年,是國內高校最早成立的甲級建筑設計研究院之一。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重大設計總院是重慶大學重要的“雙一流”建設服務平臺,擁有建筑行業(建筑工程)、城鄉規劃編制等甲乙級資質二十余項,形成了以醫療康養建筑設計,綠色、智慧校園建筑規劃與設計,觀演博覽建筑設計,山地城鄉規劃設計,居住建筑設計,古建筑保護,風景園林設計,市政工程設計,新能源電力設計等為主的鮮明特色,以及以咨詢為先導,建筑、市政、景觀等設計為重心,規劃為引領,工程總承包為主要模式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現有員工1200余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當代百名建筑師和重慶市勘察設計大師7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