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各地博物館迎來參觀熱潮。位于山西太原的晉祠博物館,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跨越時代最久遠、保存最為完整的祠廟式古典園林,對于研究古代建筑、雕塑碑刻等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五一”假期,眾多游客走進晉祠博物館,博物館推出快閃表演,還原館藏珍品——宋代彩塑侍女像的服飾,吸引眾多游客觀賞。
晉祠,最初為紀念西周初晉國第一代諸侯唐叔虞而建,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歷經千百年建設,晉祠成為一座記錄文明變遷的露天博物館。
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副院長 于灝:晉祠被人們譽為中國古代建筑的博物館,它包含了宋、金、元、明、清、民國時期的98座古建筑,建筑類型有殿堂樓閣、亭臺橋榭、塔、牌樓,甚至是坊,保持了古建筑的原汁原味。晉祠它是真山、真水和人文建筑的有機結合,對建筑藝術、城鎮布局、景觀設計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沿著晉祠中軸線,一眼千年,這里匯集了三大國寶建筑:獻殿、魚沼飛梁和圣母殿。
距今857年歷史的獻殿,用柵欄圍合,保持通風,古代用來放置供品,就像是天然的“大冰箱”。
古人把圓形的水塘叫“池”,把方形的水塘叫“沼”。而沼中多魚,因此也被稱為“魚沼”。中國古代橋梁多為一字形或拱形,而魚沼飛梁的橋面呈現的是“十字形”,獨具匠心,這也是我國最早的立交橋的雛形。
位于中軸線終端的圣母殿,重檐歇山頂,殿高19米,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大殿前檐廊柱上有我國現存最早的木雕盤龍,宋代工匠先分段雕刻,再榫卯拼接盤到廊柱上。雖經千年,盤龍依然怒目利爪、鱗片分明。
圣母殿內保存著43尊宋代彩繪泥塑,在我國雕塑史、美術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晉祠博物館公眾接待部副主任蘇悅介紹,根據圣母座背后墨書題記的記載,可以考證完成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之前。按照“1∶1”的比例,真實還原了當時宋代宮廷中侍從的樣貌、神態、服飾、發型以及手中所持的器物,最精美的就是33尊侍女像了,有奉文印翰墨、灑掃梳妝、奏樂歌舞的,可以講各司其職。宋代的藝術風格開始深入到人的性格世界和豐富的內心情感上去,更為貼近生活化和世俗化,寫實且傳神。
侍女們身穿當時最流行的服飾,其中一尊歌舞侍女,頭扎紅髻,身穿藍袍,腰垂紅飄帶,梅蘭芳先生曾評價她“一顰一笑,似訴生平”。
精美的宋塑侍女像、樹齡已有3000年的周柏以及仍在噴涌的晉水源頭之一難老泉,一同被稱為“晉祠三絕”。而晉祠的“鎮館之寶”是一塊高1.95米的唐碑,承載了唐王朝初創時期的壯志豪情。
晉祠博物館公眾接待部副主任 蘇悅:貞觀二十年正月二十六日,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李世民在這里親筆寫下了《晉祠之銘并序》這篇文章,命人刻石立碑,所以這是他御制御書留存在世唯一的原碑。正文部分他寫了1203個字,這篇文章有他晚年的政治思想主張。除了文學成熟之外,書法造詣也是非常深厚的。李世民相傳是王羲之的“頭號粉絲”,王羲之的《蘭亭序》中,有21個“之乎者也”的“之”字毫不相同,李世民可以說是模仿王羲之,并且超越了自己的“偶像”,寫了39個“之”。
今天的晉祠,千年古樹郁郁蔥蔥,泉水噴涌清澈見底,山水與文明交相輝映,中華文脈貫穿千年、生生不息。
晉祠博物館持續開展文物建筑的預防性保護和數字化保護工作,保存文物悠久的歷史信息,采用科技手段,3D還原宋代彩塑等館藏珍品的樣貌。
近年來,博物館還不斷推出豐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動,打造《宋塑華裳》等實景演出,并成立“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教育基地”,讓人們充分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央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