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王凡
2025年3月,四川省第四批農村致富帶頭人信息公布,自貢市富順縣退役軍人隆邦友的名字位列榜中。是什么原因讓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入選?帶著疑問,走進自貢市富順縣趙化鎮鰲山村雙溪子,一位為蠶桑產業“筑路”的退役軍人的經歷就此呈現眼前。
隆邦友。富順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2017年,年近七旬的退役軍人隆邦友放棄廣東經營多年的企業,回到家鄉富順縣趙化鎮鰲山村準備安享晚年。當他看到老家發展緩慢、村落空心的景象,軍人的責任感油然而生。“一人獨善其身,不如帶鄉親共富”。于是,他自掏腰包800余萬元,在一片荒坡上建起蠶桑產業園,開啟了他的“銀發創業”之路。
“勤養豬,懶養蠶,二十七天變現錢”。隆邦友選擇蠶桑,源于三重考量:一是桑樹渾身是寶,桑葉飼蠶、桑枝育菌、桑皮入藥,成本低且收益穩;二是富順曾是四川桑蠶大縣,20世紀80年代年養蠶量就達10萬張,群眾有技術基礎;三是養蠶無需重體力,留守老人、婦女皆可參與,能盤活農村閑散勞動力。能以極小的投入撬動鄉村產業的發展,值得嘗試。
現年75歲的隆邦友,早年從軍時歷任班長、排長、宣傳教員,轉業后擔任過區長、外貿局長。1998年機構改革,年近五十的他帶頭“下海”,與300多名機關職工奔赴商海。憑借聰明的頭腦和發揚不怕苦不埋怨的優良作風,他來到廣東,先后創辦了隆氏拋光材料廠等10余個企業,生產的產品一度暢銷海外10多個國家。二十載商海浮沉,同行者或返崗或退休,唯有他仍在“破浪前行”。這些經歷也養成了他不怕苦不服輸的性格和“做事先做人”的品格。
共富是隆邦友創業的初衷。為了帶動大家抱團發展,面對分散的農戶,他提出“把集體經濟建在村民小組上”的思路。他個人出資承包了鰲山村16組210畝土地,建好桑園后又按份計股,將20%的股份無償捐贈給鰲山村16組第一經濟合作社。2019年合村并組,隆邦友又讓渡了自己持有股份中的3%給新并入的小組成立鰲山村16組第二經濟合作社,并完成自貢首個組級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分紅+業主提成”實現多元增收,全村養蠶熱情高漲。他的這種做法很快引起關注,中國人民大學專家團隊專程調研,將其模式寫入學術論文。
為了提高蠶的成活率及蠶繭品質,隆邦友帶領他的團隊對蠶桑全產業鏈展開技術革新。他引入智能溫濕控制系統,使小蠶成活率提升30%,并通過建立16個智能培育室形成“小蠶共育”體系,年育蠶種超萬張,惠及周邊300余農戶。同時,他創新大蠶的“分房飼養”模式,讓蠶住進層高4米的標準化蠶棚,采用階梯式蠶臺分層管理,節約人工成本50%。針對村民資金難題,他推出“助建自用”“幫建返租”“無償使用”三種蠶棚共享機制,已覆蓋17個村組。此外,他推廣方格簇替代傳統草籠,每張蠶種可多產繭3.5公斤,蠶繭收購價每公斤高出市場價4元。
隆邦友創辦的少云合作社的主要盈利模式為養蠶戶提供小蠶共育和收購蠶繭,目前共育1張小蠶的成本在280元。為了吸引農戶將蠶繭賣給合作社,隆邦友以80元/張的低價提供給養蠶戶,若農戶領養后不交繭,每張即虧損200元。目前,蠶繭收購量與共育支出量基本持平,在保障好集體利益以后,隆邦友幾乎沒有多少盈余,但“累計幫扶50余個村發展桑蠶、與13個村集體建立合作;流轉管理桑園超2000畝、捐贈600萬元修路筑渠;免費贈送500萬元桑苗、100萬元共育蠶種及方格簇;為6000余戶提供技術指導、向村集體交納了發展基金50萬元”。這一連串的數字背后,是他明白了即便虧損也要堅守的意義。
隆邦友獲贈錦旗。富順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面對“省級致富帶頭人”的頭銜,隆邦友感覺責任更重了。目前,他已與趙化政府簽訂3.2億元投資協議,提交了7份產業建議書,并發表鄉村振興思考文章11篇;同時,他還編制了《富順十萬畝桑蠶項目可行性報告》。
如今,昔日的荒山上迎風的綠浪,恰似這位老兵永不褪色的家國情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