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陳遠揚
在四川資陽樂至縣,機器轟鳴的四川紅旗絲綢有限公司繅絲廠前繅車間里,一個忙碌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凌國青,近日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的繅絲工。
這一榮譽,承載著她28年如一日在繅絲機前的堅守與拼搏,也見證了當地蠶桑產業的發展變化。
5月1日,是第135個國際勞動節。“是一份榮幸,更激勵我以后用心工作。”談及獲此殊榮,當天,凌國青告訴封面新聞記者,每一個平凡的工作都有獨特的價值,只要用心去做,再平凡的崗位上也能發光發熱,希望每一個努力的人都能收獲滿滿。
凌國青。(受訪者供圖)
結緣繅絲:農家妹的不服輸逐夢路
1997年,不滿20歲的凌國青,帶著農家孩子的質樸與對未來的憧憬,踏入了紅旗絲綢廠的大門,成為一名繅絲技師。那時的她,滿心都是能在樂至縣第一家工業企業工作的興奮,連晚上都激動得睡不著覺。可真正接觸到繅絲工作后,她才發現,這活兒遠沒有想象中簡單。
“第一步煮繭,用稻草芯粘起蠶絲,先繞再鉤,再繞到絲車上,按照車的慣性拿腳踩踏板控制,一個繭最長可以拉到1200米,注意絲線盡量不斷……”師傅耐心細致地講解,凌國青聽得認真,可實際操作起來卻困難重重。她總是跟不上節奏,急性子的她,心里別提多著急了,焦慮和挫敗感如影隨形,甚至幾度產生了放棄的念頭。
但凌國青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有一次,她看到同批進廠的工友熟練地操作著,而自己卻還笨手笨腳,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到家后,她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地想:“別人能做好,我為什么不行?我一定也可以!” 這股信念支撐著她重新振作起來。
穿瓷眼是繅絲技藝中至關重要的操作,40多個繭絲結成的一根絲,要穿過針尖大小的孔去除雜質,凌國青就從這一步開始苦練。她每天早早來到車間,別人還沒開工,她就已經坐在繅絲機前,從1根絲穿到100根絲,一練就是幾個小時。長時間盯著細小的瓷眼和蠶絲,眼睛又酸又花,而雙手頻繁地操作,累得連筷子都拿不穩,一天下來,腿也軟得像灌了鉛。頻繁接觸堿性的“繅絲湯”,她的雙手開始起泡、蛻皮,又癢又疼。
工作中的凌國青。
功夫不負有心人,凌國青的努力開始有了回報。在工廠組織的一次繅絲技能測試中,她憑借熟練的操作,成績名列前茅,這讓她信心大增。此后,在一次次的繅絲比武大賽中,她都能嶄露頭角。2008年,她更是作為組長,帶領練兵組參加資陽市繅絲操作技能大賽,一舉奪得全能操作冠軍。
破繭成蝶:創新突破樹行業標桿
科技的飛速發展,讓繅絲工藝也迎來了變革。凌國青繅制的絲從雙宮絲變為白廠絲,這意味著她要面對全新的挑戰——巡回操作。以前,她只需要保證面前的兩臺機器正常運轉就行,現在卻要同時操作四五十臺機器。而且,繅絲工藝中蠶絲容易扯斷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更加凸顯。一旦蠶絲扯斷,就需要通過穿瓷眼等操作手工續絲,機器才能繼續運轉,這對繅絲技師的技術和反應速度要求極高。
面對這些困難,凌國青沒有退縮。她深知,對于靠手藝吃飯的人來說,熟能生巧是唯一的出路。于是,她又開啟了日以繼夜的學習與鉆研。在車間里,常常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在一排排繅絲機之間來回穿梭,眼睛緊緊盯著機器,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凌國青回憶道,有一次,為了找到最佳的巡回路線和操作節奏,她在車間里連續觀察了好幾天。每天從上班到下班,她都在記錄機器出現問題的頻率和位置,分析不同操作手法對蠶絲質量的影響。那幾天,她滿腦子都是巡回操作的事兒,吃飯的時候都在比劃著動作,同事們都笑她著了魔。
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和摸索,凌國青終于總結出了一套獨有的 “輕、快、穩” 繅絲操作手法。“最重要的是眼疾手快,其次在操作上也有很多小技巧。” 她一邊示范一邊介紹,“就拿棄絲來說,絲線如果繞在食指的關節處,不僅速度慢還有受傷的風險,但如果繞在關節往上一些就剛好。”
憑借這套精湛的操作手法,凌國青的繅絲操作 “四基” 水平均超過國家標準。一般繅絲技師只能操作四五十臺機器,而她卻能同時操作100臺機器。她繅制的絲,質量連續多年達到6A級以上,產量較車間人均高出13%以上,每年為公司創造直接經濟效益30余萬元。她就像一顆閃耀的星星,在繅絲行業中脫穎而出,樹立了新的標桿。
化蝶傳技:傳承匠心帶動產業發展
走進四川紅旗絲綢有限公司前繅車間,多排繅絲機整齊排列,發出軋軋的聲響,蠶絲在機器的運作下,從蠶繭中抽出、合并,然后卷繞在上方的軸上,制成潔白的生絲。在這里,每個繅絲技師都能同時管理100臺機器,操作數量翻倍的背后,離不開凌國青的無私奉獻。
凌國青深知,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共同進步,整個產業才能發展得更好。于是,她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總結的繅絲操作手法傳授給新職工。
凌國青與同事。
2020年,凌國青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她帶領著5人創新研發團隊,一頭扎進了技術創新的工作中。他們針對生產中的難題,不斷嘗試新的方法和技術。在研發 “循環烘炕蠶絲棉設備” 時,遇到了技術瓶頸,團隊成員們一度陷入困境。凌國青沒有放棄,她四處查閱資料,請教專家,和團隊成員們一起反復試驗。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們終于成功研發出了這套設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提升了產品質量。
這個創新工作室還研發出了 “蠶繭自動剝離裝置”“可移動的蠶繭分揀裝置”,均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尤其是工作室優化的煮繭前處理技術成果,解決了長期困擾頂級生絲質量的 “凈度” 指標的難題,每年為公司創造經濟效益100萬元。
凌國青不僅在技術上無私分享,還積極投身于理論宣講工作。作為 “帥鄉工心向黨” 樂至縣勞模工匠宣講分團骨干成員,她把理論宣講課堂搬到工廠車間、生產一線。她用質樸的語言,講述著自己和身邊人的故事,激勵著企業職工立足崗位、建功立業,鼓勵職業學校學生技能成才、技能報國,引導機關事業職工愛崗敬業、多作貢獻。
在凌國青的帶動下,四川紅旗絲綢有限公司的等級連續多年名列全國同行業前茅。公司通過繅絲加工增值利潤反哺,帶動全縣十萬蠶桑基地村民致富,為助力鄉村振興作出了積極貢獻。(圖片由樂至縣委宣傳部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