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4月26日,伊朗南部沙希德拉賈伊港突發爆炸大火,短短幾天,死亡人數已上升至70人。28日,伊朗危機管理組織正式確認消息。內政部長莫梅尼在危機會議上痛陳,爆炸根源是“安全疏忽”,是港口管理當局對安全規程和防護措施的集體失職。表面上,這是一次事故,但稍加剖析,真相遠比事故本身更讓人警醒:伊朗,這個在外界眼中以“抵抗、強硬、反美”著稱的國家,內部正深陷一場無聲但致命的系統性潰敗。
爆炸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一個國家,可以在國際政治中高舉拳頭,但如果在基本治理上漏洞百出,動輒靠宣傳掩蓋現實,災難就只會不斷重演。沙希德拉賈伊港,作為伊朗最重要的貨運樞紐之一,不是某個偏遠角落的小碼頭,而是對全國經濟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地。這樣的地方,在戰時狀態下本應有最高級別的安全措施,結果卻因為“安全疏忽”“虛假陳述”“被動防御失守”而釀成慘劇。莫梅尼的懺悔不過是替體制失靈打掩護,而不是對根本問題的解決。
在港口爆炸現場背后,真正映照出的是伊朗當下不可逆轉的結構性危機:體制僵化,權力尋租,安全規程形同虛設,責任追究淪為官場內斗。伊朗高層口口聲聲宣稱要打造“抵抗經濟”,要實現自力更生,擺脫制裁枷鎖,但連最基本的港口作業安全都無法保障,還談什么自主發展?一場爆炸,把所有吹噓都炸得粉碎。
這種事故的背后極有可能并不僅僅是單純的失誤,而是利益集團長期掩蓋、互相包庇、漠視規則的惡性循環結果。調查委員會自己也承認,部分案例存在“虛假陳述”,有些安全記錄是被偽造的,有些報告是捏造的。換句話說,不是沒人知道存在安全隱患,而是有人為了保住官位、保住生意,寧可睜眼說瞎話,把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安全押上了賭桌。
在當前國際局勢下,伊朗處境本已極其困難。一方面面對以色列、美國步步緊逼,另一方面國內通貨膨脹狂飆、社會動蕩不斷。如果說外部壓力讓伊朗如履薄冰,那么像沙希德拉賈伊港爆炸這樣的內部自毀行為,就是在冰面上自己鑿洞。最糟糕的敵人從來不是外部,而是制度內部的腐爛與失能。
當局當然想要用一句“已經傳喚責任人”“正在調查”來平息輿論,但熟悉伊朗政治運作的人都明白,類似的調查最終往往不了了之,小官被祭天,大官逍遙法外。沙希德拉賈伊港不會是最后一次,也不是第一次。從建筑倒塌、礦難爆炸到油罐起火,這個國家的危機并不只是經濟困局或地緣政治,而是整個系統已經瀕臨失控,基本運作都在崩塌。
國際社會當然關心伊朗的態度。一個在核談判桌上寸步不讓的國家,如果在最基礎的基礎設施管理上都如此破爛不堪,那么無論它喊得多響亮,都難以獲得真正的信任。而對美國、以色列等敵對國家來說,這種內部潰敗的伊朗,無疑是最樂見其成的局面,不用打仗,自己就先垮了。
當一個國家面對重大災難,依然只能用遮掩、甩鍋、內部調查拖延戰術來應對時,它其實已經失去了修復的能力。爆炸不是終點,而是信號。未來,類似的事故會更多,規模會更大,造成的政治與社會沖擊也將更致命。伊朗的統治階層或許可以繼續在國際舞臺上表演強硬姿態,但他們無法逃避國內群眾愈發膨脹的不滿與絕望。
爆炸帶走了70條生命,卻未必能喚醒決策層的清醒。他們可能更關心如何控制新聞,如何平息憤怒,如何維穩,而不是如何真正解決問題。而在這種自欺欺人的溫床下,今天是港口爆炸,明天可能就是油田起火、機場癱瘓,甚至政權根基動搖。
沙希德拉賈伊港的濃煙已經飄散,但伊朗社會的火藥味還在累積。爆炸的,不只是集裝箱和倉庫,更是伊朗統治系統的信譽與未來。面對這樣的局面,國際社會只能冷眼旁觀,而伊朗人民,則只能在一次次災難中,被迫為體制的腐朽與無能付出血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