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17時17分31秒,長征二號F遙二十運載火箭托舉著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直上蒼穹。渦蟲首上太空為哪般?我們請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雷淼來說一說。
“嚴選”渦蟲研“再生”
跟隨神舟二十號乘組一道前往空間站的,有一群特殊的“乘客”——渦蟲。它們來自山東理工大學生命與醫藥學院實驗室,將參與空間再生實驗。
渦蟲是一種扁形動物,體長1-2厘米,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這種動物以其精湛的再生能力聲名遠揚,它能從身體的微小碎片中完整地重建所有身體部位,也能在多種干擾下高度保持原有的形態和比例,并且這種再生過程可以無限進行下去。有科學家做過實驗,把一條不到2厘米長的渦蟲切成279份,一周之后,每一份竟然都再生出一條新的渦蟲:以極高精度修復和重塑的復雜器官,囊括了肌肉、皮膚、腸道,甚至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
在空間站開展渦蟲空間再生實驗還是國內首次,主要是研究在空間微重力和輻射環境下,渦蟲再生的特征變化以及參與調控的可能分子機制,以期找到一些特征性分子來干預航天員長期駐軌造成的損傷和支撐修復。
想成為航天渦蟲,要經過重重“嚴選”:外觀有雙眼點,體長在8-10毫米之間,且健康活潑。每條航天渦蟲都被切為頭部、中段、尾部,最終精心挑選48段樣本送上太空。研究人員為它們特制了帶有芯片的實驗盒,航天員將其裝載到生命生態柜的小型生物通用培養模塊中,即可啟動實驗。后續,樣本將由航天員回收保存,返航時將渦蟲芯片帶回地面,便可開展進一步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