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政壇掀起兩股截然相反的浪潮: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公開強調“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而日本政府則向中國提出“再租借大熊貓”的請求。一冷一熱之間,中日關系的復雜性與矛盾性暴露無遺。
鳩山由紀夫再發聲:日本應正視歷史與臺灣問題
作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近期在接受中國媒體專訪時直言:“日本必須將臺灣問題作為中國內政妥善處理,恪守中日政治文件共識。”這一表態不僅延續了他一貫的友華立場,更直接打臉了當前日本政壇的右翼勢力。
回顧鳩山的政治生涯,“直面歷史”始終是其標簽。2013年訪華時,他成為極少數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并道歉的日本前首相;2015年,他甚至在韓國獨立運動紀念碑前下跪謝罪,稱日本殖民統治“不可原諒”。此次涉臺言論,再次體現了其“以史為鑒”的清醒認知。鳩山指出,日本若一味追隨美國炒作臺海議題,不僅會激化矛盾,甚至可能引發“滅頂之災”。
然而,鳩山的理性聲音在日本國內顯得格格不入。現任首相石破茂一面在臺海問題上附和美國“以臺制華”策略,一面又因福島核污水排放、篡改歷史教科書等行徑透支中日互信。鳩山此次發聲,恰恰暴露了日本政壇“說一套做一套”的雙標本質。
大熊貓租借請求背后:日本的矛盾與中方的清醒
幾乎與鳩山表態同步,日本通過“日中友好議員聯盟”向中國提出再租借大熊貓的請求。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4月29日回應稱,中日正就相關合作“保持密切溝通”,但特別強調“共同保護旗艦物種”的前提。
看似溫情的大熊貓外交,實則暗流涌動。歷史上,大熊貓多次成為中日關系的晴雨表:
-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大熊貓“康康”“蘭蘭”赴日引發全民熱潮,象征兩國破冰;
- 2011年,日本“3·11”地震后,中國同意向仙臺市租借大熊貓撫慰災民,卻因次年日本“釣魚島國有化”鬧劇被迫中止;
- 2018年,中日試圖再續“熊貓外交”,但安倍政府的對華強硬政策讓協議懸而未決。
此次日方重提請求,表面是“人文交流”,實則試探中方態度。中方回應既未直接拒絕,也未輕易承諾,而是以“密切溝通”四字留足余地,暗示日方若想推動合作,需先以實際行動修復關系。
中日關系的出路:誠意比口號更重要
鳩山由紀夫的清醒與日本政府的投機,構成鮮明對比。中方在兩者間的回應,亦傳遞出明確信號:
1. 歷史與領土問題是底線
無論是大熊貓租借還是高層對話,中方始終將“日本正視歷史、停止挑釁”作為前提。2012年,日方因釣魚島問題導致熊貓計劃擱淺;2024年,岸田政府若繼續在臺海、核污水等問題上挑釁,任何合作都將成為空中樓閣。
2. 民間友好需官方誠意托底
大熊貓作為“外交使者”,其命運與政治氣候緊密相連。日方若真想延續民間友好,就需停止“當面示好、背后捅刀”的策略。正如外交部所言,中日合作成果需雙方“共同保護”,而非一方單方面索取。
3. 日本需擺脫美國的戰略綁架
鳩山多次呼吁日本“充當中美橋梁”,而非盲目追隨美國對抗中國。當前美國對華“嫉妒式打壓”已讓亞太陷入安全困境,日本若繼續充當“反華急先鋒”,終將引火燒身。
結語:中方的“軟硬兩手”與日本的戰略抉擇
中方對日政策始終清晰: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鳩山由紀夫的理性言論值得尊重,但日本若想真正改善對華關系,必須停止在核心利益上玩火。大熊貓能否再赴日本,不取決于中方的“是否同意”,而取決于日方的“如何行動”。
歷史的教訓早已證明:靠政治投機換不來真誠友誼,唯有尊重與誠意,才是中日關系真正的破冰之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