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20日,駐扎于中印邊境線上的印度武裝部隊接到命令向我軍位于邊境上的邊防武裝部隊發動進攻。尼赫魯本想通過發動突然進攻達到占領目的,但我軍已經做好了戰斗準備,尼赫魯的突襲成了泡影。
1962年中印戰爭已經過去了63年,印度又再次談起了那場劫難,對我軍從和平談判到武裝反擊的態度轉變進行了反思,最終得出結論:中國認為美國和印度要聯合密謀割據西藏,被激怒了,最終選擇武力“入侵”。
印度對我國西藏邊境地區的騷擾行動從1951年就開始了,在三年時間內侵占了不被我方所承認的“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的領土。由于中國內部尚未完全解放且因朝鮮戰爭牽制,在3年時間內一直沒有把重心放在中印邊境。
朝鮮戰爭結束后,我軍于1954年的和談邀請得到印方同意,雙方開始就邊境爭端進行會談。經數次交涉后,和談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即便如此,我方也沒動過使用武力解決爭端的念頭。
到1959年,我軍對西藏反叛分子采取行動,平定叛亂后,印度為逃入印度境內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提供庇護,對于印度政府這樣的做法,我方仍選擇和談,結果依然不理想。
此后,印度和我邊境部隊發生多次交火沖突。之后,印度方面又向我方提出索要中印邊境線上122000平方公里的領土,遭嚴詞拒絕后,尼赫魯政府在中印邊境上大肆推行“前進政策”。
對于我方當時多次邀請尼赫魯進行和談的行為,印度方面大部分的觀點都認為這是中國軟弱的表現。根據印度國內資料,在印度內部其實還有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是印度的政策激怒了中國,中國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選擇了自衛。
印度專家特賈斯·帕特爾(Tejas Patel)對于中印之間的博弈,也曾發表過相關看法。根據帕特爾分析,其認為中國并不是退無可退才選擇出擊的,結合在相關資料中的表述可知,中國當時之所以會選擇使用武力手段對抗印度,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對“前進政策”的反擊。尼赫魯政府在1962年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就針對入侵中國領土策劃了“前進政策”,他們制定了綱領性計劃,企圖將中國西藏地區的部分領土侵占成為印度的阿魯納恰爾邦從而擴大印度的領土范圍。
正是在該計劃的推進下,印軍才會不斷和我軍邊防部隊發生交火沖突,以至于后來在我領土上建立軍事據點、蓄意制造大規模武裝沖突、打死打傷我邊防官兵。
在這一系列的沖突過程中,每次都是印度主動挑起,我們被迫還擊,所犧牲、受傷的戰士們都是印度主動加給我們的。所以在印度看來,我們之所以會在1962年10月和印度在邊境地區爆發戰爭,就是為了報復。
第二,合適的時機已經到來。在帕特爾看來,中國1962年不是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進行反擊的,對于侵略者的反擊是中國一定會做的事情,但為什么之前還要多次和印度進行談判呢?
帕特爾認為“在1962年初中國已經在計劃解放臺灣行動,到6月局勢得到了緩和,這使得中國可以調集更多的軍隊前往中印邊境地區。”他認為中國在1962年之前的時間里因國內解放和抗美援朝,大部分的兵力被牽制,再加上戰后經濟恢復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遲遲沒有一個好的時機進行武力反擊。而反復談判正好可以拖延時間,等待時機到來。
通過帕特爾對當時所發生的一些歷史事件的分析,其認為中國所認為的“合適的時機”就是1962年10月20日,“中國在10月20日發動的進攻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幾乎與‘使全球處于毀滅邊緣的古巴導彈危機’同時發生。”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帕特爾引用了印度官方的一些觀點用來解釋,表示“當時超級大國都在避免核大戰的發生,而中國似乎是故意選擇了這一時間發動反擊,這樣就無需顧慮第三方的干涉,而加勒比海危機結束后不久,中國就宣布了單方面停火。”
第三,對印度意圖的猜測。帕特爾認為中國之所以會使用武力手段進行反擊,還有一個重要因素。
就是中國領導人對印度意圖的猜測。經帕特爾對我方和印度方面的解密文件進行分析后,其認為中國政府猜測印度可能與美國勾結,以實現將西藏從中國分離出去的目的的。要不然“前進政策”從何而來呢?
在前期的邊境沖突中,印度實際上已經侵占了我國領土。后期在印度接連制造了朗久事件和空喀山事件兩起邊境武裝沖突后,我方在邊境士兵多人被打死打傷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和平談判的原則,周恩來總理甚至還親自前往新德里和尼赫魯進行談判。
但雙方的談判因尼赫魯的自以為是始終都沒有什么實質性效果。尼赫魯認為中國一直選擇和平談判,是軟弱可欺。1960年新德里談判無果后,尼赫魯便在中印邊境上大張旗鼓地推行前進政策,并構建大量的軍事據點,至1962年4月,印軍在我方邊境領土內建立的據點數量已經達到了43個。
印度侵占我國領土和部署對華戰爭的規模和程度已經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并宣揚:在東段已將中國軍隊“趕回兩英里”。在西段全線向前推進,歡呼并祝賀尼赫魯取得了“拿破侖式的大膽的規劃所取得的獨一無二的勝利”。面對印度的囂張、出格舉動,我方仍然向印度提出和談邀請,但尼赫魯已經得意忘形,一再拒絕我們多次提出的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的建議,決心鋌而走險,訴諸武力。
尼赫魯為何會一直揪著我們不放?這在當時是引起了我方政府首腦猜測的。我方猜測印度是為了獲取領土,但他們已經在我們一部分的領土上建立了軍事據點,為何還要這么咄咄逼人?如此反常的舉動確實是引起了我方懷疑的,但對于真相,沒有人能知道。
現在,我們再回頭看歷史,我方當時的猜測很可能是正確的——尼赫魯有可能在和美國密謀將西藏從中國分割出去。
早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美國就不承認新中國的獨立地位,之后更是在國際上對我們進行打壓。再加之在抗美援朝中我方的加入使得美國侵占朝鮮半島,進軍東亞的企圖落敗,美國對中國是有很大敵意的。再結合如今美國政府仍然會時不時的支持新疆、西藏從我國獨立的情況來看,當時領導人的猜測有很大可能是正確的。
再結合美國政府確實為印度提供了經濟、軍事等不同程度的幫助,使得印度經濟和軍事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很大發展。受到“冷戰”格局的影響,美國想要在亞洲地區擴大勢力范圍,直接制約蘇聯,那中國就勢必會成為他們的目標。
另外,新公開的文件也顯示,美國中情局在上世紀50年代資助和武裝了中國西藏的分裂運動,印度情報機構負責人穆里克也在1971年承認了中情局在西藏的活動。盡管當前還沒有明確的文件能夠證實印度官方是否在暗中資助了這些活動,但帕特爾認為中國相信印度官方是支持這樣的活動的,其認為這是中國最終決定懲罰印度的一個原因。
中國在中印邊境沖突初始,面對印度的囂張行為采取的行動始終都是和談,但我軍也不是沒有任何防備的,在印軍建立軍事據點的同時,解放軍邊防部隊正在集結前往西藏地區。我軍可以說是做好了和印度斗爭到底的準備的,只要印度敢發動大規模入侵行動。
印度有美國在背后支持,能夠獲得先進的武器裝備,雖然新中國才剛剛獲得獨立不久,猶如一個新生兒,但領土主權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成為和平的砝碼。
可以說,1962年中國是頂著巨大的壓力向印度發動自衛反擊作戰的。再者,以美國佬的一貫作風,也未必會真的向印度提供太多的援助,但維護領土完整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
關于以上這些猜測,從我方目前公布的消息來看,沒有一個能夠得到證實,最可信的便是,印度一而再再而三的侵犯我方邊境,我們一忍再忍,希望通過和平方式解決邊境爭端。
面對挑釁時,政府和武裝部隊遵照和平談判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一貫立場,對印軍的不斷入侵挑釁和蠶食祖國領土的行徑,始終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和忍耐,采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裝沖突的措施。
但印度始終不給我們談判的機會。最終,我方于1962年10月17日決定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但我們依然保持“不開第一槍”的原則。印度于1962年10月20日發動大規模進攻行動,面對這樣的情形,當時已經嚴陣以待的我方部隊迅速反擊,戰爭爆發。
經過32天的戰斗后,印軍傷亡慘重,美國并未向印度提供太多的援助。尼赫魯為了扭轉戰局,接連兩次給華盛頓發去密信,請求得到美國空軍部隊的支援,但白宮遲遲沒有給出明確答復。在美國猶豫之時,我軍已將戰線推進至中印雙方邊境的傳統習慣線附近,還擊目標已經實現,中國宣布撤軍,毫無反擊之力的印度同時選擇了停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