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軍大授銜是我軍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共和國軍事史上鐫刻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此次的大授銜共產生了5個第一、3項之最,分別是:
第一位女將軍,第一對夫妻將軍,第一批歸僑將軍,第一位外籍將軍,第一次在國外授銜。
最多的殘疾將軍,最多的少數民族將軍,最多的起義將領將軍。
授銜過程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懷仁堂見證了兩場載入史冊的儀式:
14時30分,周恩來總理向粟裕、黃克誠等九位在京將領授予大將軍銜(徐海東因在大連療養(yǎng)缺席),同時301名將官獲頒上將、中將、少將軍銜;
17時整,毛澤東主席親自為朱德、彭德懷等七位軍事家授予共和國元帥銜(另外三位因故未出席)。
次日(9月28日),國防部長彭德懷主持校官授銜儀式,完成首都地區(qū)軍官授銜。
10月13日總干部部請示中央軍委:“授予軍銜與勛章儀式,除參加北京國慶節(jié)觀禮的將官、校官以外,其余均尚未舉行。我們建議:授予軍官軍銜及授予第一批勛章的儀式,均于今年10月和11月舉行完畢。”
隨后彭德懷、劉伯承、賀龍、聶榮臻、葉劍英等元帥及其他高級將領分別代表國務院和國防部等,主持了各軍區(qū)和兵種的授銜儀式。
產生了新中國第一位女將軍,第一對夫妻將軍
1955年大授銜典禮上,李貞與甘泗淇這對革命伴侶的授勛引發(fā)了全場矚目:
李貞以47歲之齡獲授少將軍銜,成為人民軍隊歷史上首位女性將官。這位參加過秋收起義、長征及抗美援朝的女將,以"雙槍女杰"之稱聞名軍史。
甘泗淇作為政治工作元勛,時年51歲被授予上將軍銜,其主持制定的《入朝作戰(zhàn)十項紀律》成為朝鮮戰(zhàn)場重要治軍規(guī)范。
這對相差4歲的夫妻,以"夫妻同將星"的殊榮載入史冊,其婚齡與軍齡同步跨越25載的傳奇經歷,成為開國將帥中的獨特風景。
當周總理親自把少將軍銜命令狀授予李貞時,握著她的手對她說“祝賀你李貞同志,你是新中國第一位女將軍。”
產生了新中國第一批歸僑將軍
這些歸僑將軍包括,菲律賓歸僑葉飛上將,新馬歸僑莊田中將和盧勝中將、吳克之少將、陳青山少將,澳大利亞歸僑曾生少將,印尼歸僑葉松盛少將等。
菲律賓歸僑葉飛上將
葉飛,原名葉啟亨,曾用名葉琛,1914年5月7日出生于菲律賓奎松省一個華僑家庭,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鎮(zhèn)。葉飛將軍5歲時隨父回國,1928年5月,年僅14歲的葉飛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年底便離校從事秘密革命工作,從此踏上了革命道路。此后成長為一代名將。
新加坡歸僑莊田中將
莊田生于海南萬寧貧寒農家。1924年赴新加坡謀生,1926年在新加坡投身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歸國后投身中央蘇區(qū)斗爭,后任任瓊崖抗日獨立總隊副總隊長,是瓊崖革命元勛。
新加坡歸僑盧勝中將
盧勝,原名盧家揚,1911年11月5日生于廣東省樂會縣(今海南省瓊海市),1928年前往新加坡。1932年歸國,先后任華東野戰(zhàn)軍第4縱隊師長、縱隊副司令員,23軍政治委員。
產生第一位外籍將軍------越南河內籍的洪水少將
洪水少將,越南河內人,1908年出生。1924年來到中國,并進入黃埔軍校。1945年,洪水回國支援國內戰(zhàn)爭。1948年,洪水以阮山之名獲得少將軍銜(當時越南軍隊的最高軍銜)。
1950年應工作需要重返中國,1955年被授少將。
這樣,洪水將軍也成為了中國和越南的雙料少將。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親自將他原本的正師級少將改為正軍級少將。
第一次在國外授銜---方強中將
如前文所說,授銜時,在京的將官被周總理親自授銜,不在京的將官則由地方授銜,可是在國外的呢?那就只能在國外授銜了。
1956年2月13日,時任海軍副司令的方強將軍在列寧格勒軍官之家迎來特殊時刻——聶榮臻元帥跨越七千公里,攜國務院命令為這位在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深造的將領單獨授銜。
產生了最多的傷殘將軍
據不完全統計,超過12位將領因戰(zhàn)致殘,構成世界軍事史上罕見的傷殘高級指揮官群體。解放后,他們仍鞠躬盡瘁,為國奉獻:
開國元帥劉伯承,眼睛傷殘。
獨臂將軍彭紹輝、賀炳炎,余秋里、晏福生,童炎生、左齊、彭清云、陳波、蘇魯。
獨腿將軍鐘赤兵,獨腳少將謝良。
這些將領有很多是在土地革命時期負傷,仍全程參與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其中7人持續(xù)服役至20世紀80年代,彭紹輝更以獨臂之軀執(zhí)掌解放軍副總參謀長要職達12年。
產生了最多的少數民族將軍
1955年授銜產生的37位少數民族將軍,創(chuàng)下現代軍隊民族融合的獨特范例。
壯 族11人:上將韋國清,中將韋杰、覃健、冼恒漢,少將韋祖珍、盧紹武、吳西、黃惠良、覃士冕、覃國翰、朱鶴云。
蒙 古 族5人:上將烏蘭夫,少將索立波、孔飛、廷懋、吳濤。
滿 族5人:中將萬毅、丁秋生,少將趙承金、郭維城、白志文。
藏 族5人:中將朵噶·彭措饒杰、阿沛·阿旺晉美,少將桑頗·才旺仁增、凱墨·索南旺堆、黃正清。
維吾爾族4人:中將賽福鼎·艾則孜,少將曹達諾夫·扎伊爾、祖農·太也夫、買買提伊敏·伊敏諾夫。
侗 族2人:大將粟裕,少將曹云清。
土 家 族2人:中將廖漢生,少將彭飛。
回 族2人:少將劉世昌、劉瑞方。
塔吉克族1人:少將馬爾果夫。
這些將領在抗日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中,作為各民族精英代表團結于黨的旗幟下,其軍事生涯貫穿紅軍初創(chuàng)到邊疆治理,既體現統一戰(zhàn)線力量,更見證中共構建多民族現代國家的制度優(yōu)勢。
產生了最多的起義將領將軍
1955年授銜中,11名原國民黨起義將領獲授少將以上軍銜,構成我軍統戰(zhàn)史的特殊篇章。
上將:董其武(1949年9月在綏遠起義)、陳明仁(1949年8月在長沙起義)、陶峙岳(1949年在新疆起義),
中將:孔從周(1946年5月在鞏縣起義)、曾澤生(1948年10月在長春起義)、韓練成(1948年10月脫離國民黨軍而參加解放軍)等。
少將中的廖運周、張世珍、林遵、魏鎮(zhèn)、鄧兆祥五位將領也是國軍起義將領。
建國后,9名起義將領進入國防委員會,傅作義更是在擔任水利部長期間推動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據統計,這11人中7人參加過紅軍時期與我方的軍事沖突,卻在歷史轉折點選擇站向人民陣營,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巨大功勞。
結語
1955年授銜以多元將星譜系展現人民軍隊獨特氣質:李貞作為唯一女少將突破性別壁壘,方強在蘇聯獲頒軍銜體現國際視野;37位少數民族將軍印證多民族國家底色;11名起義將領如陳明仁實現陣營跨越;12位傷殘將帥以殘缺之軀續(xù)寫軍旅傳奇。
這場授銜既涵蓋秋收起義骨干、長征英杰,又包含歸國華僑、國際主義戰(zhàn)士,同時納入前國民黨抗日名將,展現了共產黨的博大胸懷。
致敬共和國將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