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的某個深夜,也門首都薩那的夜空被爆炸的火光撕裂,美軍B-2隱形轟炸機群掠過紅海上空,投下價值數百萬美元的精確制導炸彈——打擊對象不是某個軍事強國,而是連固定防空體系都湊不齊的胡塞武裝。這種場景讓人想起一個經典比喻:用價值上萬的瑞士軍刀削土豆皮。但五角大樓顯然不覺得浪費,反而在社交媒體上高調宣布“成功摧毀關鍵目標”,甚至專門放出B-2機群編隊飛行的震撼畫面。
這出戲碼背后藏著三重算計。首先得從美軍轟炸機部隊的焦慮說起。B-2幽靈作為全球唯一現役隱形戰略轟炸機,單機造價超過20億美元,全壽命維護成本足夠買下兩艘驅逐艦。但自從1997年服役以來,這種“吞金獸”除了在科索沃、伊拉克扔過幾顆炸彈,多數時間都趴在恒溫機庫里“養老”。眼看著新一代B-21“突襲者”即將量產,再不找機會展示老將余威,國會老爺們恐怕連退役儀式都不想撥預算了。
更深層的考量藏在紅海的波濤之下。胡塞武裝的無人機和反艦導彈固然煩人,但真正讓華盛頓夜不能寐的,是這些武器背后若隱若現的伊朗技術脈絡。當胡塞用改裝漁船搭載的巡航導彈逼停十萬噸級貨輪時,五角大樓看到的不是也門山區的游擊隊,而是波斯灣沿岸某國正在測試的“區域拒止”戰術雛形。用B-2這種穿透型殺器實施“外科手術打擊”,本質上是在演練未來突破中俄防空網的標準作業程序——畢竟在敘利亞和烏克蘭,俄制S-400早已不是傳說。
最精妙的戲碼往往在戰場之外。當B-2投彈畫面通過星鏈網絡傳遍全球時,西太平洋某大國沿海的雷達站里,技術軍官們正在瘋狂記錄電磁頻譜數據。美軍當然知道這些舉動會被盡收眼底,他們要的就是這種效果:隱形轟炸機的航跡劃過中東夜空,投下的不僅是炸彈,更是對潛在對手的心理威懾。就像美國空軍部長肯德爾曾赤裸裸宣稱的,B-21未來要“在中國防空系統眼皮底下給臺海布雷”——如今先用胡塞武裝試刀,既是技術驗證,也是戰略預告。
這種“殺雞用牛刀”的戲碼還藏著軍火生意經。每架B-2出動需要40人保障團隊、專用恒溫機庫和特制隱身涂料,而這些天價消耗最終都轉化為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財報數字。更妙的是,當國會質疑為何要用戰略轟炸機打游擊隊時,軍方只需調出中俄最新防空系統的參數:“看,只有B-2能突破這種級別的防御!”閉環邏輯就此形成,軍工復合體的齒輪繼續轟鳴。
但硬幣總有另一面。胡塞武裝用2000美元的無人機消耗美軍百萬美元的攔截導彈,這種“非對稱戰爭”的數學題正在改寫現代戰爭規則。當B-2機組人員為命中某個山洞歡呼時,游擊隊早已化整為零鉆進地道。更諷刺的是,美軍引以為傲的隱形技術反而成了負擔——為了保持雷達隱身特性,B-2甚至不能外掛彈藥,載彈量還不如上世紀的老式轟炸機。
這場豪華軍事秀還暴露了美國的戰略困境。當年為應對蘇聯打造的全球打擊體系,如今卻在也門山溝里“高射炮打蚊子”。就像退役海軍上將約翰·高爾吐槽的,用百萬美元導彈攔截幾千美元無人機,“這生意做到第三輪華爾街都要破產”。但華盛頓停不下來,畢竟“大國競爭”的劇本需要持續制造敵人,從恐怖分子到胡塞武裝,從伊朗到中俄,對手名單越拉越長,軍費申請才越寫越順。
夜幕再次降臨紅海,B-2的引擎聲漸漸遠去。五角大樓的新聞稿里又多了一條“反恐戰績”,諾斯羅普的股票小幅上漲0.3%,德黑蘭和莫斯科的情報分析員在加密頻道里交換著數據——所有人都在這場名為戰爭的游戲里各取所需,除了也門那些在廢墟里翻找親人的平民。或許這就是現代戰爭的荒誕本質:當殺人機器精密到可以計算每塊彈片的殺傷概率時,反而沒人關心它最初為何而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