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
本文字數:1178,閱讀時長大約2分鐘
作者 |第一財經 錢童心
近日,因中日友好醫院規培生被曝從經濟系“半路出家”當上外科醫生,引發了公眾對于“4+4”醫學生培養模式的關注。
對此,一位了解國內醫學生培養模式的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4+4’原本是一個非常好的模式,在這次事件中被公眾誤讀了。”
引發輿論的是網上有消息將規培生與“特培生”等同起來,稱一些醫院在招聘醫生時,把相當比例的名額留給“特殊培養”的“4+4”學生,有失公平。
一位大型三甲醫院外科主任醫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她的女兒現在讀高中,目標是向復旦醫學院八年制努力,因此對這次引發的“4+4”模式爭議特別敏感。
“歸根結底,很多醫學生未來都是想奔著頭部三甲醫院去的,而頭部的資源鳳毛麟角,‘4+4’提供了一個特殊的快車道。”上述醫生表示,這種模式應該沿著正途發展,避免淪為“特權”的工具。
一位頂級醫學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國內‘4+4’模式的初衷就是為培養學科領袖而設立的。當時設計的方案是通過嚴格的考試篩選,培養學術帶頭人。”
此次事件中,網友還質疑的點是“4+4”培養出來的醫生,由于培養周期大幅縮短,不具備看病的能力。對此多位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所有的醫學生畢業后都必須進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經過三年的規培后,通過職業醫師資格考試,才能正式進入醫院工作。
而針對為何協和“4+4”學生可僅用一年就完成規培任務。一位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醫院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學生剛進入醫院的規范化培訓基地后,有一個臨床能力測試考試,考試優秀者可以只接受一年的培訓,在我們這里的做法同樣如此。”
目前在國內,“4+4”的模式最知名的醫學院是北京協和與上海交大。該模式效仿美國的醫學生培養模式,為跨學科的復合型醫生人才提供了職業轉型的通道。
美國的醫學教育體系極為嚴格和規范,雖然允許“半路出家”的學生轉行學醫,但仍要經過層層嚴格篩選,在4年本科和4年醫學院學習結業獲得MD(醫學博士)學位后,還要經歷嚴格的“淘汰賽”,才能取得醫師執照,成為一名醫生。通常畢業后的住院醫師培訓(Residency)時長在3到7年不等,完成培訓后可成為專科主治醫師(Attending Physician),或在學術機構兼顧科研與教學。
還有網友質疑稱,協和“4+4”學生來自于地質學、經濟學等不同領域,僅靠4年的醫學院學習和一年的規范化培訓就能拿起“柳葉刀”,不符合常理。
正在美國接受住院醫師培訓的醫學生Albert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大學本科畢業于西北大學金融專業,后來先后在美國兩家頭部銀行工作了三年,忽然對醫學萌發興趣,于是辭去銀行的高薪職位,憑借聰明才智考取了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醫學院。4年后,Albert順利獲得了MD文憑,現正在美國西奈山醫院接受培訓,培訓時長4年。他現在距離培訓結束還有一年半時間,屆時將取得醫師執照,成為一名醫生。
微信編輯| 小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