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阡陌,愛寫書影評、人物、文史故事,歡迎關注
“我已走投無路,求求您救救我腹中的嬰兒!”1962年,一封加急的特殊求救信送到了北京協和醫院林大夫手上。
求救的母親已經懷了第五胎,可前四胎中有三胎都因新生兒溶血癥而夭折,她把林大夫當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這個在當時國內外都罕見的病,被視為不治之癥,該如何突破?60多歲的林大夫徹夜難眠。
1901年,伴隨著陣陣海浪聲,一個女嬰降生在廈門鼓浪嶼的一個林姓基督教家庭。
見又是女孩,母親失望至極,將赤裸的女嬰遺棄在冰涼的床腳邊。
幸好父親及時趕到,受過良好教育的他并不重男輕女,一把將女兒疼愛的抱在懷里,為她取名“巧稚”,并在日后教給她一口流利的英文。
5歲那年,林巧稚目睹母親因宮頸癌在痛苦中離世后,萌生了學醫的想法。
1921年,她結束在鼓浪嶼廈門女子師范大學的學業,打算報考協和醫學院,卻遭到了許多家人的反對。
讀醫學要花8年時間,女孩子青春短暫,會耽誤了人生中重要的結婚生子。然而,開明的父親卻支持她的決定。
這一年,20歲的林巧稚離開家鄉,北上報考協和醫學院。
七月的考場,酷暑難耐。正當林巧稚聚精會神地應試英語時,突然被一陣騷動聲打斷。原來有個女生中暑暈倒,林巧稚二話不說,放下試卷前去施救。
等忙完后,她發現考試時間已到,而最有把握的英語卻沒答完題。
協和錄取率非常低,成千上萬考生中只招收25人,女生被錄取更是難上加難。林巧稚覺得自己肯定沒戲,沒想到一個月后,她竟收到了錄取通知書。
憑著出色的人品,她已通過了一場特殊考試——具備了一個醫者的基本素養。
然而,進入協和醫院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這所以嚴苛的高標準著稱的學院,將醫學、教學和科研三者緊密結合,是中國醫學界的標桿。
學院的制度極為嚴格:75分才算及格,一門主科不及格就要留級,兩門不及格則會被退學,根本沒有補考或商量的余地。
學生們下課后,不是正常走路,而是一路小跑趕往圖書館,爭分奪秒找資料學習。
進入大學的第一天起,林巧稚就將“不為良相,但為良醫”視為自己的理想,并付出令人敬佩的勤奮。
學校規定晚上10點熄燈,但12點后總電閘又會重新合上。林巧稚就10點睡覺,12點后偷偷起床,用衣罩遮住臺燈,繼續挑燈夜讀。
到1929年畢業時,當初入學的25名學生只剩下10位。林巧稚以優異成績高居榜首,并獲得了醫學院的最高獎學金,成為該校首位獲此殊榮的女生。
她的出色表現引起了各個科室的爭搶,但令人意外的是,她選擇了婦產科。許多醫生對此感到惋惜,但林巧稚有著堅定的理由:
她目睹了太多女性因生產而遭受折磨,甚至失去生命,她立志要拯救更多的女性。
在林巧稚的眼中,病人沒有權貴之分,只有平等。她耐心地為每一位病人排憂解難。
在協和醫院等級森嚴的人事金字塔中,林巧稚僅用半年時間就被破格評為總住院醫師,而其他人通常需要5年才能達到這一職位。
常年擺在她診室桌上的,是一摞摞高堆的病歷,不看完病歷,她不會回家。
抗戰期間,協和醫院被迫關門,她就在一個不起眼的胡同開設了自己的小診所,繼續為中國女同胞們服務。
她經常背著一個特殊的診箱,遇到窮苦的病人,不僅減免醫藥費,還主動從包里拿出錢來接濟這些貧困女性。
盡管她的薪水不高,卻省吃儉用,幫助了許多貧困和絕望的母親。
她曾經被委派到國外深造,學成之后她毅然放棄國外開出的優渥條件,回到協和繼續服務,并成為我國婦產科的奠基人。
1962年,一封來自包頭的特殊信件遞到了林巧稚手中。因為新生兒溶血癥,已接連失去幾個孩子的絕望母親懇求林大夫救救自己腹中第5個胎兒。
面對無醫可治的絕癥。林巧稚茶飯不思、輾轉難眠。她廢寢忘食翻看了幾乎全世界最新的醫學期刊,并向各個醫學界的專家請教。
林巧稚在兒科、婦科、病理科、血液科等多個領域虛心收集和整理專家意見。經過不懈努力,她終于研究出了一種用臍帶換血的方法。
可這項技術難度極高。在手術過程中,林巧稚先將聽診器在手心捂熱,才輕輕貼到嬰兒胸前。每分鐘抽取15毫升血液,再滴入8毫升新鮮血液......
如此反復操作,整個手術持續了5個小時,共輸入400毫升新鮮血液后,嬰兒的皮膚逐漸紅潤,手術最終取得成功。
這是我國首例新生兒溶血癥手術,創造了世界醫學史上的偉大創舉。
林巧稚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婦科事業和醫學院,親手接生過5萬多個孩子,卻一生未婚未育。
林徽因、冰心的孩子,就連袁隆平都在她的手中來到這個世界。許多母親為表達感激之情,為孩子取名“念林”、“愛林”、“敬林”、“仰林”。
為了心愛的醫學事業,她接受了當初協和一條“不近人情”的規定:在聘用期間不能結婚生子。將自己一生的愛和技術服務更多的女性,她是當之無愧的“萬嬰之母”。
1983年,彌留之際的林巧稚突然大聲喊起來。
“產鉗,產鉗,快拿產鉗來!”
“又是一個胖娃娃,一晚上接生3個,真好......”。這是她留給世界的最后一句話。她將一生省吃儉用的積蓄3萬元全部捐出給幼兒園和托兒所。
林巧稚曾說自己是一輩子的值班醫生。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場所便是病房,我存在的場所便是病房,存在的價值就是醫 治病人”
這才是真正的醫者仁心,人間大愛的天使。
她不是沒當過母親,只是把千萬次分娩的痛,化作了托起新生命的手!
幸得文史相依伴,從此阡陌多豁達
愿同頻的人,都能在這里相聚,感謝您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