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站臺的“抑郁廣告”:莫讓商業利益侵蝕青少年心理健康
——南京市民熱議折射心理健康營銷倫理困境
消費日報網訊(記者 魏靜 □ 陳思羽)近日,南京街頭巷尾公交站臺的一則廣告引發市民熱議。某心理咨詢機構以“孩子厭學抑郁,找心*島心理咨詢”為標語,在中小學周邊區域密集投放,其直白刺眼的表述讓不少家長憂心忡忡甚至憤怒。這一現象折射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的社會現實,但其宣傳方式與內容導向卻值得深思——當商業營銷的觸角伸向青少年心理健康領域,是否在無形中加劇了青少年的心理標簽化焦慮?又是否偏離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這種看似“精準定位”的廣告策略,有沒有暗藏傷害未成年人的風險。
廣告的“雙刃劍效應”與隱憂
家住鼓樓區的劉女士最近很心煩:“我家孩子上初中,最近每天放學等車時都要看到這些廣告。上周他突然問我‘媽媽,我是不是也抑郁了?’原來他記住了廣告詞,上網搜了抑郁癥的癥狀,越看越覺得像自己。”劉女士坦言,兒子正處于關鍵的學期,平時學習壓力就比較大,近期產生“自己是否抑郁了”的疑問,這讓她一時不知道如何回答,也擔心兒子會在這樣的心理暗示下,加劇自己的負面情緒。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全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中科院心理所進行的國民健康心理調查顯示,中學生抑郁檢出率為24.6%,四分之一的孩子有抑郁癥狀。近年來,衛健委、教育部等相關部門不時發布文件,強調注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求加強校園心理健康教育。
面對心理咨詢廣告大面積占據公共空間的現象,從積極的方面來看,社會對抑郁情緒和抑郁癥的關注度提高,反映了人們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程度在逐步提升,這本身不是一件壞事。然而,這則廣告的投放方式和內容卻引發了諸多爭議——心理學中的“標簽效應”早已證明,反復接觸負面標簽可能引發自我認同危機,青少年群體更易受此影響。廣告選擇中小學周邊作為投放陣地,是否經過精心計算?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正處于自我意識覺醒期,對情緒波動尤為敏感。當“厭學抑郁”四個字以醒目姿態占據視覺焦點,是否有制造心理暗示的嫌疑?
監管模糊地帶下的市民困境
面對家長群體的質疑,地方監管部門的回應也耐人尋味。在市民魏女士致電12345反映該情況后,鼓樓區區12345熱線答復:“廣告用語雖顯刺激,但未觸犯現行法律。”這一回應更讓魏女士擔憂:“‘厭學抑郁’的標語可能誘導孩子主動關注負面詞匯,甚至模仿或檢索相關行為,廣告傳的不是溫暖而是焦慮。”
記者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廣告法雖未明確禁止此類表述,但《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九條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不得在廣告中利用未成年人制造話題。南京心理咨詢師錢老師認為,“將學生群體可能存在的心理困擾作為營銷噱頭,本質上是在消費未成年人的隱私與尊嚴。”
心理咨詢應回歸人文關懷
錢老師表示,監管不能止步于字面合規,更要考量深層社會影響。“這種看似合規的宣傳策略,不僅違背心理咨詢行業‘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更有可能加劇青少年及其家庭的‘病恥感’與不被接受感。”
同時,心理健康咨詢類的廣告在內容和宣傳等角度還須符合民眾的情感認同和文化認同。“比如該廣告的措辭和畫面,具有沖擊性和刺激性,缺乏對青少年抑郁群體的共情與保護,不符合民眾的情感認同。而此類廣告的投放,是否真的能對目標人群起到支持的作用,也需經過評估。對青少年而言,只有在一個‘被看見’且包容、安全的公共環境下,才更能延伸尋求幫助的意愿。”
面對商業化心理服務帶來的倫理挑戰,業界普遍認為,有效的心理健康宣傳應注重知識普及而非癥狀渲染。如,上海部分社區已嘗試在公共空間設置包含心理自評工具、求助渠道的互動裝置。據悉,目前南京也已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支持體系:鼓樓區推行的“心靈護航”工程,組織專業心理咨詢師開展社區駐點服務。這些“去商業化”的實踐證明,心理健康服務完全可以在專業性與可及性之間找到平衡點。
“孩子需要的是被理解的眼睛,不是被消費的焦慮。”錢老師的觀點值得我們深思。站在公交站臺前,大眾期待看到的不是刺眼的廣告標語,而是如春風化雨般的科普宣傳。當社會各界以專業精神替代營銷套路,以溫暖守護取代流量收割,青少年才能真正擁有心靈的“綠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