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職場本應是充滿尊重與機會的地方,無論求職者還是招聘者,人格上都是平等的。然而,佛山某公司的一次招聘事件卻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甚至導致招聘人員遭受了網絡暴力。
讓我們先來看看他們之間的對話:
求職者:“公司是雙休還是單休呢?”
招聘者:“單休。你今天下午有時間嗎?可以來公司聊聊。”
求職者:“單休沒興趣。”
招聘者:“你幾斤幾兩,有工作都不錯了,還要求雙休?”
求職者:“雙休是國家規定,遵守不了就混出去,沒錢學什么開公司,丟人現眼。”
招聘者:“國家規定不是給你這種人的,你沒資格,下等人。”
從這段對話中不難看出,是招聘者先發起了侮辱性言辭,才引發了求職者的激烈回應。盡管招聘者辯解說是因為求職者先攻擊自己和公司,他才情緒失控做出回應,但從對話內容來看,求職者只是表達了對單休制度的不感興趣,并未對招聘者或公司進行無端攻擊。相反,招聘者的侮辱性言辭才是問題的根源。
后續雖然招聘者在網上公開道歉,但更像是在為自己開脫責任,而非真心悔過。他的行為不僅違背了基本的職業操守,也嚴重傷害了求職者的自尊心。
職場是一個充滿競爭和壓力的環境,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對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職場最基本的道德準則之一,無論對方是求職者還是在職員工,都應該得到平等的對待。然而,在現實職場中,類似這種對求職者不尊重的行為并非個例。一些招聘人員或企業負責人,往往因為自己處于優勢地位,就對求職者頤指氣使,甚至進行言語侮辱。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求職者的權益,也破壞了職場的和諧氛圍。
至于為這么這個招聘者會高高在上的侮辱求職者,可能是因為他是這家公司的品牌總監,一點點權力導致了他的心理優越感,聽不得任何輕視或者涉嫌輕視的言辭。
從法律角度來看,求職者并非毫無保障。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求職者有權要求招聘人員公開賠禮道歉,并主張精神撫慰金。如果招聘人員的言行構成對求職者人格權的侵害,求職者還可以通過法律途徑進行維權。在這起事件中,佛山市人社局也明確表示,求職者可以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求職者和該公司之間并不存在勞動合同,沒有勞動關系,因此雙方之間的沖突屬于民事糾紛。求職者可以以人格權受到侵害為由,要求招聘人員公開賠禮道歉并主張精神撫慰金,若對方拒不配合,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
但法律只是維護權益的最后一道防線。在實際生活中,很多求職者可能因為害怕影響自己的求職機會,或者覺得麻煩,而選擇忍氣吞聲。這就需要社會輿論的支持和監督,讓更多的人意識到職場尊重的重要性,讓不尊重他人的行為無處遁形。
如果本案中的招聘者早知道自己的言行會導致曝光和網暴,給他一千個膽子他也不敢出言不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