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當特朗普在白宮高呼“美國優先”,他可能沒意識到,這四個字正在讓美國的科技版圖出現前所未有的裂痕。4月29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歐盟正準備對愿意離開美國的科研人員提供政策與資金支持,以吸引他們移居歐洲。這一舉措,不僅是歐洲搶人,更是對特朗普政府反科學政策的當頭一棒。
這一計劃名為“選擇歐洲”,不僅有象征意義,更有現實分量:這是歐盟擺明立場,要從美國“手中”接管全球科研領軍地位。而這一“接盤”,正是在特朗普政府持續打壓科研自由、削減科研預算的背景下展開的。
馮德萊恩在歐洲人民黨會議上的講話毫不遮掩:“在我們的大學,討論受到歡迎,科學與研究的自由受到尊重。”這句聽似溫和的陳述,實則是對美國科研環境的直擊。從氣候變化到太空探索,從基礎科研到生物醫藥,特朗普政府將“意識形態凈化”滲入科研體系,借口“打擊反猶”“清理左翼思想”,對高校與研究機構動刀。科研預算被砍、政策審批趨嚴、行政干預加劇……《自然》雜志在3月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1600多名在美科研人員中,75%表示“正在考慮離開美國”,年輕科研人員的比例更高。這不是警告,這是逃離。
而歐洲,聞聲而動。歐盟不僅放話,還準備真金白銀,制定專項預算資助博士生與博士后赴歐研究。法國也將在近期公布本國版本的引才計劃,加拿大、新加坡等國更是早已布局“美式科研難民”通道。這不僅是對人才的爭奪,更是對技術主導權的暗戰。
這場人才遷徙,不同于冷戰時期的間諜爭奪或商業跳槽,它是一場被特朗普政府親手制造的“腦力驅逐”。在全球科技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人才是國家競爭的最核心資源。然而,在特朗普眼中,科學自由不過是政治對手的遮羞布,科研獨立不過是“深層政府”的變種。他要的,是完全聽命的“科學工具人”,是為政治服務的技術機器。
然而,真正的科學精神,怎會在鐵腕之下生根?科學需要討論,需要質疑,需要無拘無束的思想碰撞。特朗普政府想要壓制這些“多元聲音”,結果只是親手把一代又一代年輕學者推向海外。
這樣的人才外流并不意味著美國短期科研產出會立刻崩盤,恰恰相反,這種危機是“溫水煮青蛙”。幾年后,當這些被趕走的科研人員在巴黎、柏林、多倫多建起實驗室、發表重大成果,而美國本土卻陷入“學術空心化”的衰退時,代價將無法挽回。
更深遠的影響,是美國在全球科技倫理、技術標準和產業話語權上的流失。人才的流動,意味著創新網絡的重構,意味著新一輪技術高地的易主。今天歐洲吸引的是人,明天將掌握的是技術源頭、國際標準、甚至產業領導權。
特朗普政府對此的回應令人發指:不是反思,而是攻擊。美國保守派媒體已開始指責這些“出逃的科學家”為“不愛國者”“軟弱的自由派”。但問題是,當國家不再尊重知識,不再保障科學家的自由,還能要求他們忠誠于什么?
歐盟此番出手,既是政策巧手,更是一次道義挑釁。它等于公開告訴全世界:“我們才是科學的港灣,我們歡迎被美國排擠的天才。”這是一次軟實力的勝利,更是美國硬實力在內部崩塌的警鐘。在全球科技進入AI競賽、量子突破、氣候轉型的關鍵十年之際,美國卻選擇了與科學為敵。特朗普打壓高校、攻擊環保科學、操控預算的種種舉動,已不僅僅是破壞教育系統,更是將美國的科技未來送上斷頭臺。
當華盛頓高層依然醉心于“打壓中國”“拉攏盟友搞封鎖”之時,卻對自家人才流失視而不見,真正的“技術脫鉤”早已從美國內部開始。而歐洲、加拿大甚至亞洲國家,正悄然撿起這批被美國遺棄的“知識黃金”。
特朗普政府可以封鎖中國科研機構,可以叫停對中國學生的簽證,但他永遠阻擋不了人才對自由的向往,阻擋不了科研對開放的需求。當“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變成“讓科學家再次逃亡”的現實,美國真正偉大的根基,正在迅速崩塌。
未來的技術世界版圖,或許會這樣標注:曾屬于美國的創新,如今正在歐洲重生。不是因為歐洲變強了,而是因為美國自己把它丟掉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