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到西藏摩旅的時候雖然也經(jīng)常碰到下雪天氣,但大部分時候都不會在路上堆積到如冬天般的“三尺厚”,讓人寸步難行。像我就正是在雨雪交加的氛圍中沿219國道經(jīng)過海拔5248米的松西達坂,本身并沒感覺到任何路面濕滑和高反之類的不適,只是對無法記錄沿途的風景感到有些心痛。好在臨近“龍木錯”,竟然發(fā)現(xiàn)路邊不遠處有幾只藏羚羊在埋頭吃草,才終于痛下決心停車拍照,因為一路近萬公里的旅程,這才是我第一次碰到公羚羊。
沒想到這些藏羚羊的膽子很小,很快就即將脫離我600MM長焦鏡頭的視野之外,無奈之下只好掏出無人機,冒著零星的小雪“拼命”追逐而去。這時才漸漸留意到前方“龍木錯”的偉岸。這個神秘的天然湖泊的四周被荒蕪的沙石山環(huán)繞,在時而雨時而雪時而陰云密布的加持下,呈現(xiàn)出一種更加蒼涼而壯美的獨特景致。
讓人驚訝的是,龍木錯作為青藏高原上最年輕的湖泊之一,都形成于距今約200萬年前的第四紀時期,堪稱是地質變遷的活化石。從地質構造來看,龍木錯位于班公湖-怒江縫合帶與岡底斯構造帶的交匯處,這個特殊位置也造就了其獨特的地貌特征。
更讓人驚訝的是,這個湖面海拔有5000多米的龍木錯原來還是個巨大的鹽湖,并且“長”得跟寶葫蘆極其相似。可惜當天我冒著炸機和濕身的風險,也未能飛到它的正上方,更別提窺其全貌了。回家后老老實實地在網(wǎng)絡地圖上查找,果然傳聞不虛,這里就放張截圖吧,諸位看看,是不是太形象了?
這種罕見的形態(tài)源于遠古冰川侵蝕與后期風蝕作用的共同塑造。據(jù)說因為湖岸線曲折多變,在陽光的照射下,湖水還會因礦物質含量的差異而呈現(xiàn)出從碧綠到深藍的漸變色彩,與周邊赭紅色的山體形成強烈視覺對比。可惜我的運氣不佳,注定只能跟它的絕世容顏擦肩而過。
龍木錯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其豐富的礦產(chǎn)資源。作為典型的鹽湖,湖水中富含鉀、鋰、鎂、硼等戰(zhàn)略礦產(chǎn)資源,其中鋰資源儲量尤為可觀。據(jù)初步勘探數(shù)據(jù)顯示,該湖區(qū)鋰資源量達百萬噸級,是我國重要的鋰礦儲備基地。這些礦產(chǎn)資源形成于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中:周邊山體的巖石經(jīng)風化剝蝕后,礦物質隨融雪水流入封閉的湖盆,在強烈蒸發(fā)作用下不斷濃縮沉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湖底沉積的碳酸鋰品位高達0.3%-0.5%,這種"液體礦產(chǎn)"具有極高的工業(yè)開發(fā)價值。
事實上,這個隱藏在阿里荒原的"高原葫蘆",正以其獨特的地質奇觀和生態(tài)價值,吸引來越來越多科學工作者和探險者的目光。而在這里,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能體會到生命在極端環(huán)境下的頑強與美麗。
(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多多留言,歡迎轉發(fā)分享、內容指正、評論、點贊和關注,希望媒體或個體尊重原創(chuàng),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需要實景照片和視頻素材可約,本人獨家提供DD代游、代拍、代打卡服務,歡迎洽談,附贈所有拍攝素材。)
唉,天意使然,如果不是因為雨雪越下越大,我本來還想找路跑到湖邊去看看的。如果網(wǎng)友們是自駕車出行的,可以考慮進去瞅瞅,遠觀終歸少了幾分滋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