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縣三門塘“村T”刺繡文化展演現場。 金可文 攝
近日,天柱縣“‘家’有‘村T’”T臺秀展演活動在三門塘景區舉行。23支以侗醫藥、農耕文化、侗戲、北侗刺繡、苗侗民族服飾等為主題的參賽隊伍,以“村T”為舞臺,大放異彩,奏響一曲“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文化交響,繪就民族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發展的壯美畫卷。
舞臺上,各參賽隊伍以“匠心獨運”的編排,將“活態傳承”的非遺文化演繹得淋漓盡致。既有以“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侗戲、有“底蘊深厚”的侗醫藥文化、有農耕文化的“躬耕之道”、還有融入現代設計理念的苗侗服飾走秀,一針一線皆是“指尖上的非遺”——北侗刺繡的“巧奪天工”、苗銀鍛造的“千錘百煉”,無不展現著民族工藝的“精妙絕倫”。
天柱縣三門塘“村T”特教學生侗戲展演。 金可文 攝
近年來,天柱縣鞏固提升“古祠新韻·人文天柱”文化品牌,以“文旅融合”為紐帶,探索非遺保護傳承的“新路徑”。通過舉辦“村T”“家風學堂”“研學+”等活動,推動“四十八寨歌節”“侗戲”“陽戲”非遺項目從“小眾傳承”走向“大眾共享”,讓“文化基因”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2024年,天柱縣旅游總人數260.4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5.63億元;拍攝制作《清江流韻 家風冉冉》《合約食堂》等專題片27個,拍攝推出《宗祠滾底》《最美天柱人》等欄目123期,舉辦三十里廊“東方名門”全民健身跑、“御馳天景杯”籃球賽、“注溪社節”“遠口發豆腐非遺文化旅游周”、渡馬功夫村游會暨“相約江湖”鄉村音樂節等活動43場次。
天柱縣三門塘“村T”走秀現場。 金可文 攝
“我們致力于讓‘沉睡’的文化資源‘活’起來,讓‘靜態’的非遺技藝‘動’起來,讓傳統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天柱縣文體廣電旅游局非遺中心工作員吳小江說。“未來,我們將持續深化‘非遺+鄉村振興’模式,打造‘家祠文化IP’,構建‘展演+體驗+研學’一體化文旅產業鏈,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破圈’魅力。”
(楊鴻斌|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