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娛樂圈,危機處理是否已淪為一場精致的利己表演?
從時間線梳理,事件始于粉絲舉報曾黎工作人員倒賣應援禮物。按常規公關邏輯,團隊應第一時間追責涉事員工、完善管理機制。然而曾黎工作室卻選擇讓粉絲自查自糾,甚至將手寫
深究三次回應策略,團隊始終在流量安全區跳舞。第一次含糊其辭將事件定性為"粉絲個體行為",第二次裝死等待熱搜降溫,第三次拋出道歉信轉移焦點。這種套路化操作折射出行業通病:比起解決問題,更在意如何引導輿論;比起承擔責任,更擅長制造新話題。當#曾黎工作室道歉#沖上熱搜,團隊或許正在后臺計算著KPI完成度,卻忘了真誠才是危機公關的唯一解藥。
事件中最具黑色幽默的,是那位被迫手寫道歉信的粉絲。從狂熱支持者到背鍋俠的身份轉換,完美復刻了飯圈典型的情感剝削鏈條。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數據顯示,68%的粉絲曾為偶像承擔過非理性義務。當這種不平等關系被包裝成"為愛發電",實質已成為明星團隊轉嫁風險的工具。更值得警惕的是,此次事件后,更多粉絲群體或將效仿這種"自我獻祭"式危機處理模式。
要終結這種荒誕劇,需要雙管齊下。監管層面,應出臺明確規范界定明星團隊與粉絲組織的權責邊界;行業層面,需建立藝人道德風險評估機制。值得借鑒的是韓國《偶像倫理準則》,明確規定藝人團隊不得利用粉絲進行商業活動。當規則重于人治,或許才能避免下次危機出現時,我們看到的仍是推諉扯皮的道歉信。
曾黎工作室的道歉羅生門,本質是娛樂圈流量游戲的縮影。在這個名利場中,真相常常讓位于算法推薦,真誠往往敗給流量密碼。當粉絲經濟變成危機經濟的擋箭牌,我們更需要追問:在造星工業鏈上,究竟誰該為失控的粉絲行為負責?答案或許就藏在那些被精心設計的道歉信里,等待被解構、被反思、被重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