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靖江法院生祠法庭成功調解一起群體性討薪案件,幫助18名工人與某服裝廠達成調解協議,妥善化解了勞資矛盾。生祠法庭通過耐心疏導、釋法明理,既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為企業經營爭取了緩沖空間,實現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某服裝廠因連年虧損,拖欠18名工人工資累計達53萬元。工人們多次討薪未果,集體提起訴訟。考慮到涉及人數較多、矛盾易激化,生祠法庭立即對該批量勞動爭議糾紛啟動“涉民生案件綠色通道”,優先立案、優先調解。
“今天不解決我們就不走了!”清晨7點,18名情緒激動的工人早早聚集在生祠法庭門口,法庭提前一小時開門接待。在梳理案情后發現,服裝廠經營者并非惡意欠薪,而是因疫情導致訂單減少、成本上漲,最終陷入經營困境,短期內無力一次性付清工資。若簡單判決,可能導致企業徹底停擺,工人權益反而難以落實。
生祠法庭審判團隊決定開展“馬拉松式”調解。調解過程中出現多次激烈交鋒,服裝廠經營者反復表示因經營不善無法一次性支付所有工資,公司賬戶上一分錢也沒有,如果調解的話希望給予十年的還款時間。工人代表情緒激動:“我們都五六十歲了,等不起十年!”調解一度陷入僵局。鑒于此種情況,審判團隊決定分而化之。
經過溝通,部分工人表示愿意接受調解,但是希望還款年限可以縮短,還有部分工人表示希望經營者一次性還款。由于意見不統一,法官決定采取“背靠背”方式調解,先與工人代表溝通,向工人詳解訴訟風險和執行難度。隨后,法院與經營者分析利弊,向經營者釋明法律的相關規定,強調拖欠工資的法律后果,同時告知經營者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的刑事風險。
經過四個多小時的反復溝通,法官提出“分期支付”方案,原、被告雙方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服裝廠分六年支付全部欠薪,首期款項于簽訂協議后當年年底支付。
在雙方都愿意簽署調解協議后,審判團隊組織工人們厘清勞動報酬的具體數額,在核對欠條、已付勞動報酬等證據材料后,列表逐個與勞動者核實并確定最終的工資數額,力求精確到個位數。
從朝陽初升到日正當午,七個多小時的調解就像一場司法馬拉松。經過法庭干警的耐心調解,這場涉及50余萬元的勞動報酬糾紛終于畫上圓滿句號。服裝廠經營者與工人們達成六年分期還款協議,讓這場持續兩年的"討薪拉鋸戰"得以化解。
工人代表感慨:“多虧法官耐心調解,不然我們真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時候。現在有了白紙黑字的協議,心里踏實多了!”
服裝廠經營者也坦言:“法院沒有‘一判了之’,而是幫我們想辦法渡過難關。我們一定按約履行,盡快結清工資,以后也會依法經營。”
近年來,受經濟下行等因素影響,部分企業出現經營困難等狀況,由此引發了不少追索勞動報酬糾紛。此類糾紛通常具有涉及人數多、波及范圍廣等特點,如處理不當,極易激化矛盾。在化解此類糾紛過程中,靖江法院始終秉持“如我在訴”理念,將調解貫穿案件全過程,既解“法結”又化“心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