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同樣的經歷?
刷朋友圈時總能看到幾個人,微信加了很多年頭像,從來不換朋友圈,三條都不滿,甚至直接就是朋友圈,僅展示三天。
有的人看到這種情況,還以為自己被刪了,點進去一看,才發(fā)現(xiàn)這些人只是從不發(fā)朋友圈。
有的人說不愛發(fā)朋友圈的人,是因為過于低調不張揚,
也有人說,再低調的人也不可能一個朋友圈都不發(fā),像個隱形人一樣。
那么,究竟微信上不發(fā)朋友圈的人,到底是什么人?今天咱們就給大家揭秘這些不發(fā)朋友圈的四大神秘族群:
1. 朋友圈隱形人:想發(fā)不敢發(fā)
其實,有些人不是沒內容發(fā),他們的手機相冊可能已經存滿素材,但是每次編輯完動態(tài)又秒刪。
之所以如此,只是社交恐懼壓根讓他們對朋友圈這東西敬而遠之。
你問他們:“為什么不發(fā)朋友圈?” 他們會說:
“發(fā)旅游照怕被說炫富”
“曬加班怕同事翻白眼”
“發(fā)個段子擔心冷場”
心理學上,管這叫"玻璃心綜合癥"——總擔心被人評頭論足。就像發(fā)朋友圈要過五關斬六將,最后干脆當個隱形人最安全。
2. 社交觀察員:暗中掌控全場
這一類人,他們從不發(fā)朋友圈,也從不評論,但他對你的動態(tài)了如指掌。某天突然跟你說:"上個月去三亞曬黑了吧?"能把你嚇一跳。
這類人堪稱:朋友圈情報局局長、當代福爾摩斯、吃瓜界課代表
就像武俠小說里的掃地僧,平時不顯山露水,關鍵時刻能甩出你三年前發(fā)的黑歷史截圖。
這種人是典型的高控制型社交者,他們不是不社交,而是只社交他們想社交的人。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你所回避的,最終會成為你性格的一部分。”
但他們不是回避,而是選擇性的忽略,他們是看透之后的冷靜,是對信息過載的抗拒。
他們在朋友圈裝死,其實心里比誰都清醒。
3、生活實干家:朋友圈哪有搬磚香
其實,這類人不是怕發(fā)朋友圈,也不是沒內容,只是他們更看清真相,有發(fā)朋友圈的功夫。不如認真搞事業(yè),想辦法搞錢。
比如:
程序員老王:朋友圈空白,現(xiàn)實在籌備創(chuàng)業(yè)
寶媽小李:不發(fā)曬娃照,私下考了營養(yǎng)師證
他們早就看透:朋友圈的點贊不如銀行卡余額實在。就像賈樟柯導演,微博長草卻默默拿獎拿到手軟。
4. 防坑老司機:被現(xiàn)實教做人
這種人很現(xiàn)實,他們是被社會毒打過的人。
比如,曾經在在朋友圈發(fā)過生活點滴、心情感悟、家人孩子,結果:
吐槽工作被老板截圖約談過
曬新包被親戚陰陽怪氣過
發(fā)旅行照被同事造謠辭職過
于是他們學乖了:朋友圈不發(fā),信息不留,把一切可能暴露自己的痕跡都清干凈。
就像經歷過戰(zhàn)場的士兵,把朋友圈當雷區(qū)繞道走。
說白了,吃一塹,長一智。,不是他們不想發(fā),只是不再輕易信任朋友圈這個地方了。
以上就是不發(fā)朋友圈的四種可能的情況,那么有人要問了,為什么不發(fā)朋友圈這事兒看起來那么不尋常呢?
其實,說白了,現(xiàn)在這個社會,很多人都會習慣性看朋友圈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和經歷。
而且,彼此加了微信以后,系統(tǒng)就會顯示“你已成為對方的好友”;但如果這個人從不發(fā)朋友圈,就會讓人覺得她不是好友,因為你根本不了解這個人。
所以說,成年人交朋友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很復雜。
它不像小孩子社交,根本不需要什么朋友圈,哪怕偶然在公園相遇,不用打招呼,很自然就能玩到一起去。
不過即使如此,我還是想說:其實朋友圈就像個性展柜,有人喜歡琳瑯滿目,有人偏愛斷舍離。
重要的是我們要記住:生活不是櫥窗展示,與其糾結發(fā)不發(fā)朋友圈,不如把日子過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下次再看見朋友圈空白的友友,別懷疑被刪啦~說不定人家正在悶聲干大事呢!畢竟真正的高手,從來不在朋友圈劇透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