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周逸斐 每經編輯:陳星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4月30日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
這部法律有很多個“第一”:
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民營經濟促進法第一次將“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寫入法律,第一次明確民營經濟法律地位……
我們該如何理解“兩個毫不動搖”法治化的價值?為何運用法律手段能更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從法律層面確立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能給民營企業帶來哪些新的發展機遇?民營企業家實際感受如何?
圍繞這一系列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邀請宏觀經濟、法學等領域的專家對民營經濟促進法進行詳細解讀,并請企業家談了對法律出臺的感受。
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辦理民營企業相關業務 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營造公平公正市場環境 拓展民營企業市場空間
市場準入是民營企業參與經濟活動、實現公平競爭的重要前提。在保障公平競爭、促進投資融資方面,民營經濟促進法規定,國家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包括民營經濟組織在內的各類經濟組織可以依法平等進入。
日前,《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5年版)》發布,為民營企業開拓空間按下“快進鍵”。
記者注意到,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自2018年全面實施以來,清單歷經4次修訂,事項數量從151項壓縮到了106項,養老、醫療、交通、能源等多個領域一大批準入限制得到放寬,讓各類經營主體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間去謀發展。
越縮越短的清單,正折射出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投資體制與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有紅接受每經記者微信采訪時表示,能源、鐵路等基礎設施行業各細分領域通常具有不同的經濟特性,其中運輸服務、充電服務等競爭性領域可以有效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動上述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意味著打破市場準入壁壘,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使有意愿、有能力的民營企業有機會參與其中,拓展民營企業市場空間。
在吳有紅看來,民營經濟促進法將為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投資“保駕護航”,更好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基礎設施領域市場競爭和創新,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體系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民營經濟促進法也提出,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領域投資和創業,鼓勵開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參與現代化基礎設施投資建設。
記者注意到,近期,國家能源局法制和體制改革司副司長徐欣介紹,4月2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核準浙江三門三期工程等5個核電項目,引入一批優質民營企業參股投資,民營企業所持股比均達到10%以上。
吳有紅進一步告訴每經記者,民營經濟促進法不僅從法律層面確立了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對公開發布鼓勵民間投資重大項目信息作出明確要求。這既為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提供法律保障,又積極推動民營企業投資國家重大項目所需的政策環境建設。這將極大調動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民營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
發揮好法治作用,就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過去幾十年一直關注并研究、參與民營經濟法治建設。他曾在2022年接受全國工商聯與中國法學交流基金會的委托,負責研究民營經濟促進法課題,并起草了《民營經濟促進法學者建議稿》。
劉俊海接受每經記者微信采訪時表示,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臺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里程碑事件。民營企業是市場經濟的重要活力細胞,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2024年,全國登記在冊經營主體已達1.89億戶,其中絕大多數為民營企業。
劉俊海認為,民營經濟促進法體系嚴密、內容豐富、保護精準、促進有效,堅持了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目標導向相結合的立法精神,確立了地位平等、共同發展、公平競爭、互利合作、平等監管與平等保護等六項核心原則。這些原則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同頻共振、良性互動,貫穿于整部法律規范體系中。
民營經濟促進法第一次將“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法律,該如何理解“兩個毫不動搖”法治化的價值?
劉俊海告訴每經記者,首先要明確民營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的六大法治原則:地位平等、共同發展、公平競爭、互惠合作、平等監管與平等保護。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實現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
另外,要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必須明確國企與民企之間是百舸爭流、你追我趕、相互促進的競爭關系,是平等互利、誠信自愿、多贏共享的伙伴關系。
民營企業的數字化車間內,自動化流水線在生產直流變頻電機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為何運用法律手段能更好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劉俊海認為,發揮好法治作用,就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法治有三大功能:固根本、利長遠、穩預期。法治是真正的、最管用的“定心丸”。
“我們以前把地方與部門的政策文件當‘定心丸’,但政策文件的法律效力低于法律,而且政策文件可以不斷出臺,各部門、各地方都有文件,以新廢舊。民營經濟促進法一旦通過,便真正有了法律效力,民營企業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對抗侵害民營企業的行為。”劉俊海說。
民營企業發展有了“法治靠山”
民營企業家如何看待這部法律的出臺?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通過微信告訴每經記者,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審議通過,就像一場“及時雨”,讓民營經濟扎根更深、生長更活躍。“兩個毫不動搖”等首次寫入法律,意味著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的關心愛護已經從政策層面的精準施策升華為制度層面的剛性保障,讓大家真切感受到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把舵護航的堅定決心,對民營企業家“自己人”地位的深刻認同和尊重。
“作為高研發投入的科技企業,這部法律讓我們信心倍增,可以更加心無旁騖地在科技創新中挑大梁、在產業鏈升級中當主角、在國際競爭中展實力,成長為更具創造力、競爭力、擔當力的時代生力軍。”齊向東說。
齊向東認為,民營經濟促進法把“權益保護”單獨成章,從法律層面回應了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切實維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利益,為民營企業放開手腳、輕裝上陣,專心致志搞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齊向東表示,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民營經濟促進法審議通過的好消息,能多維度、多層次振奮士氣,充分釋放民營經濟的發展活力,進而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四聯創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廖承濤接受每經記者微信采訪時也表示,企業家期待民營經濟促進法成為民營企業發展的“法治靠山”,盼望公平競爭,破除市場準入隱性壁壘;盼望鼓勵創新,將成果轉化機制等上升為法律激勵,引導民企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盼望嚴懲產權侵權,根治賬款拖欠與亂收費。
廖承濤還表示:“國家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出臺了很多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我們將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