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科技醫療組
作者 | 陳廣晶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AI生成
中日醫院大概怎么也想不到,開除肖醫生只是一切的開始。普羅大眾更加沒想到,中日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肖某婚內出軌的“桃色事件”,竟然跟每個人的生命健康聯系到了一起。
經過幾輪發酵,肖某出軌事件的討論熱點,干脆把北京協和醫學院的“4+4”模式沖出了圈。
根據媒體報道,肖醫生的出軌并準備結婚的對象董某,求學路徑與眾不同。其本科專業是經濟學,通過北京協和醫學院“4+4”項目獲得醫學博士學位。讀書期間有多篇醫學論文發表,甚至涉及一篇指南類的文章,在中日醫院規培期間還獲準縮短了規培時間。
其中爭議最大的點逐漸引向了“4+4”項目,有人認為這就是在為“速成”大開方便之門。
“4+4”即非醫學專業人士在完成至少4年本科學業后,通過一系列選拔進入醫學院校學習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一種培養模式。
北京協和醫學院公開情況看,獲得錄取的人中有文科生、農學生等。他們也都成了被“懷疑”對象。有人直言,一想到給自己開刀的醫生,可能是個走“捷徑”的文科生,就瑟瑟發抖了。
要知道,“4+4”模式雖然不是新鮮事物——早在2002年就已經有國內知名醫學院校開始試水了,除了北京協和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浙江大學醫學院等也都有此類項目,但是每次亮相都會引起爭議。就在一個月前,協和“4+4”項目發起第七輪招生時,還有人質疑非專業人士能不能當好醫生。
而在國外“4+4”是非常常見的醫學生培養路徑。
此次“4+4”破圈兒的同時,中國醫生的痛腳又被狠狠地踩中了。
“4+4”到底是個啥?
“4+4”本來是尋求提高醫生水平的方法。”原賓夕法尼亞大學副教授、賽得康創始人張洪濤告訴虎嗅。
“4+4”給非醫學專業人士提供了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并成為醫生的機會。在實施“4+4”模式更早的美國,通過這一路徑報考醫學院校的學生,還包括心理學、哲學、歷史,以及藝術、建筑等專業的人才。
從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官方消息看,他們在2018年引入這一模式,本意也是要解決醫學生培養中的痛點,比如北京協和醫學院有“八年制”醫學生(本碩博連讀),讀到中間發現并不喜歡做醫生,就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也曾在中日醫院擔任院長(2014年至2018年),現仍在醫院擔任呼吸中心主任一職。
他對“4+4”模式非常重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將其稱為“協和醫班”。在公開演講中,王辰稱,愿意通過“4+4”項目進入醫學院的本科生,都是“經過了充分思考,內心真正熱愛醫學”的。“醫學本身就是跟人的健康和生命這種人的終極利益打交道的。所以必須能夠吸引人間最優秀的這批人來學醫,這樣對整個社會的照護,對病人的照護才是有保障的。”
在2023年給畢業生的寄語中,王辰還表達了對“4+4”給醫學界、社會帶來變化的期待。
從表面上看,相比傳統的“5+3”的模式(5年本科、3年碩士,畢業有規培證可直接上崗)、“八年制”模式(本博連讀,畢業后需要規培3年才能上崗),動輒需要10幾年才能獨當一面,“4+4”模式畢業生確實有“速成”的傾向——非醫學專業人士經過4年學習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規培也有機會酌情減少。
這對很多學生有吸引力,而對需要苦熬成才的“根正苗紅”的醫學生顯然有失公平,更讓很多患者感到不放心。這或許也是輿論被迅速點燃的原因。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4+4”模式本身也是一個試點,它暗合著王辰等醫療界人士近年來推動的改革方向,簡單來說,就是如何更好地激勵和培養年輕醫生。規培是一個重要的抓手。規培是醫生上崗前的規范性培訓,一般是在三甲醫院進行,是醫學生成為合格醫生的關鍵步驟。
作為全國政協常委,王辰的很多兩會提案與規培有關,涉及“探索推行住培與專碩、專培與專博一體化的醫師培養模式”“推動規培生待遇與勞動強度掛鉤”等。
同時,他也在推進并呼吁管理上的改革,比如:主診負責制。這也是一種國際主流醫療執業和管理模式,就是一個患者在醫院就醫的全過程都由一個醫師來負責,主診醫師有最終的醫療決定權,對過程中的問題負責。
王辰認為,在目前國內主流的三級查房制度下,年輕醫生遲遲不能獨立開展工作,高年資的醫生又不在一線,不能充分掌握患者情況,對患者的治療照護質量,對醫生的成長都很不利。而主診負責制的落地,也意味著,年輕醫生可以獲得更多直接面對患者、獨當一面的機會,即便是規培醫生。
實際上,醫學博士到底需要攻讀多少年,并沒有定論。美國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前不久公布了其“3年MD速成項目”(也就是將醫學博士培養時間從4年壓縮到3年)的效果,認為學生的綜合能力并無明顯差別。
從這個意義上講,“4+4”模式的嘗試確實有其積極意義。而它短期內造成了不公平的現象和為大開后門的可能性等,不應該是叫停這一培養模式的理由,更應該是深度挖掘問題產生的根源,解決真問題的開端。
“4+4”踩中醫療痛腳
相比培養周期短,規培時間減少更受專業人士關注。
客觀來說,“4+4”模式錄取標準也非常高。既有相關學科的學分要求,也需要有相關專家的推薦。在首批招生完成后,有媒體對這個項目做過報道,當時很多來咨詢的文科學生,被生物、化學、物理等學科的學分的要求限制,沒能如愿。通過這一模式被錄取的學生中也有很多優秀的人才。
在硬幣的另一面,“4+4”模式進入中國也有水土不服的地方。
比如:在美國,“4+4”模式就是培養醫生的常見模式,是一個非常硬核的過程。
在美國,沒有醫學本科生,更沒有醫學專科生。醫學博士天然是來自各個專業,如果這些學生有志于學醫,在就讀本科專業時就要做好準備,包括修足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學分,到醫院做一些實習(比如整理文件等)。
醫學院就讀完也需要通過專業的考試(board),這樣才能進入醫院實習。根據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首席醫生張強介紹,這一模式在美國主打“寬基礎、高門檻、長周期”。從本科到成為獨立的外科醫生,至少需要15年時間,投入的資金多達幾十萬美元,很多人是負債求學。
不過,這樣培養出來的醫生,質量均一,收入也很可觀。即便是規培期間也有每年5萬美元到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6.33萬元到50.86萬元)的收入。
這使得“4+4+X”的循環得以良性進行。
但是,在中國,這樣的循環令很多醫生感到痛苦。一項涉及超2.5萬中國醫生的調查顯示,有66.5%到87.8%的受訪者承認自身至少有一種倦怠癥狀(情緒衰竭、人格解體、成就感低)。這一數字遠超全球水平。
一個扎心的現實是,與中日醫院的肖某等大醫生的光鮮亮麗形成對比,大多數醫生的生活并不好過。曾有醫療界人士告訴虎嗅,在達到某一資歷以前,年輕醫生只能拿到很少的工資。規培醫生更是自嘲是“免費的牛馬”。而晉升的評價標準以論文為導向,這也讓很多醫生缺乏提升臨床能力的意愿。
因為曾經缺醫少藥,在中國,本科、專科就有醫學專業,在人人喊“卷”的今天,醫生讀研比例也只有40%多。更糟糕的是,很多優秀的人才也不愿意學醫了。
在規培費用短期內無法提升的情況下,縮短規培或取消規培,是吸引醫學人才的常用手段。
而這也確實會對臨床醫療水平產生影響。有臨床專家告訴虎嗅,有“海歸”醫生沒有經過規培被醫院聘任為副主任醫師,相比國內積累了大量手術的同級別醫生,他的手術用時就是更長,效果也不盡人意。醫療需要經驗積累,這并不是天賦和分數可以彌補的。
從這個角度看,本次事件背后,“4+4”模式只是一個引子。這個模式或許需要更加透明的遴選方式,而要想真正保障臨床診療水平,需要做得更多。張洪濤認為,在門檻不斷提高之外,“還是應該想想怎樣激勵現有的醫生,提高他們的水平”。這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
這也與王辰等醫療領域專家的思路有異曲同工之處。從各地發文看,醫護薪酬制度改革已經在路上了。當然,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美國的方案未必是最佳的,如何在醫生收入和可支付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點,也在考驗管理者和支付方的智慧。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97490.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