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長春人文學院學生工作隊伍對福祉理念的學習,強化對建設福祉特色大學、培養福祉人才重要意義的認識,明確如何踐行福祉精神、厚植福祉理念,更好的開展學生工作。4月29日下午,在東校區行政樓501會議室,張興海校長作了《福祉特色建設和人才培養》專題報告。
張校長首先強調了福祉特色建設在學校發展中的關鍵地位及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他從人的需求、社會形態和社會制度三個維度闡釋了福祉的概念。他指出,福祉是人們在滿足基本生活后,對物質和精神更高層次的追求;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關注精神文化需求的狀態;也是保障民眾權益、提供美好生活的制度安排。同時,著重區分了福祉與福利,強調福祉具有人民性,是對全體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滿足。
張校長講述了福祉的來源與中國特色福祉的理論根源,包括馬克思主義的人的自由和解放理論、社會歷史發展邏輯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他指出,這些理論為學校建設福祉特色大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在當前高等教育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學校以福祉為特色,有助于形成差異化優勢,提升學校整體競爭力。高校學生工作是“立德樹人”的核心陣地,真正的育人不僅是知識技能傳授,更是要讓學生從生物性向社會性、從文化缺失狀態向文化充盈狀態轉變,成為能妥善處理社會關系、具備文化素養、擁有哲學與藝術思維的高級個體。學校就是要將福祉意識融入教學科研、學科建設、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建設以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各個環節,培養學生的福祉意識和精神,使學生具備獨特的競爭力。他在報告中對學工隊伍提出希望:一是要構建奮斗文化,二是要強化理論學習,三是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四是要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全體學工人員要共同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學工隊伍,形成工作品牌,為學校人才培養和發展貢獻力量。
報告后,輔導員紛紛舉手就如何將福祉理論融入實踐活動;從福祉視角如何開展科研項目;如何結合福祉理念打造學校特色學生養成計劃等問題進行提問。張興海校長一一進行耐心解答,為輔導員提出具有開創性及富有特色的工作方法,使大家受益匪淺。
本次報告,讓學生工作隊伍再一次深入學習福祉概念,感受到學校建設福祉特色大學、培養福祉人才的重要意義,對學校的發展戰略和人才培養目標有了更深刻認識,為今后如何結合福祉理念更好地開展學生工作指明了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