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里的
中國機床
篇首語:
自1951年創刊以來,《制造技術與機床》始終與我國的機床行業同頻共振。近800期的雜志如同一份質樸厚重的“機床記憶”,鐫刻著從工藝革新到技術突破、從篳路藍縷到制造強國的腳印。
有道是“人間曙,疏林平楚,歷歷來時路”。我們深知,機床作為“工業母機”,承載的是大國重器的使命。在促進學術方面,機床雜志社已聯合國內各個知名高校專家開展了“工業母機”專題工作。在關注行業方面,為了更好地梳理這份珍貴的“機床記憶”,機床雜志社特別推出“機床記憶 | 期刊里的中國機床”專欄。
本專欄不僅呈現我國機床行業技術迭代的軌跡,從代際傳承到未來圖景;還希冀架設好歷史與現實的橋梁,從歷史記憶的梳理到創新基因的解碼。從浩瀚的文獻庫中擷取珍珠、汲取營養——或許是建國初期時先輩們為機床行業蹣跚學步、產業奠基的紀實,浮現的是“萬事無畏”的創業豪情;或許是改革開放時前輩們為機床行業持續攻關、產業發展的經歷,展現的是“引進消化”的開放胸襟;或許是新時代的我們為機床行業自主創新、轉型升級的探索,具現的是“自主創新”的澎湃活力。
新時代的機床故事仍在續寫,《制造技術與機床》這本“機床人的期刊”,誠邀您隨“機床記憶 | 期刊里的中國機床”欄目,在泛黃的紙張與嶄新的數據間,共尋我國機床行業的精神密碼,同繪制造強國的宏偉藍圖。
機床雜志社
2025年5月1日
1951年,我國機床行業整體水平低下,年產量僅數千臺,且以簡單通用機床(如車床、鉆床)為主,但通過國家主導的工廠改造、技術引進和人才培養,初步建立起國營機床生產體系。當時,尚處于蘇聯援華的籌備階段,但已開始接受蘇聯專家的技術指導,為后續大規模工業化積累經驗。
1951年第1期
《機械》于1951年8月創刊,“創刊號”封面上展示的是東北機器五廠(沈陽第二機床廠、中捷友誼廠的前身)于1950年制造的國內第一臺萬能銑床。時設“為改善質量而奮斗”“大力推廣高速切削”“經驗介紹”“技術討論”“資料匯集”等欄目,甚至在期刊補空處可以看到推銷“廣告”。該期共刊載13篇文章,其中4篇是譯文,關注的是車床、高速切削等。
《機械》的創刊飽含著原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機械工業管理局對我國機械制造工業在生產改進、技術改進、質量提升、成本降低的初心。機械工業管理局號召全體技術人員、職員、管理干部熱心地培植它、愛護它、運用它,使它不斷地為我國機械制造業工業服務。
原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機器工業管理局
聶春榮副局長題發刊詞
點擊圖片看全文
文章詳細介紹了金屬高速切削法的基本理論,包括切削要素(如切削速度、吃刀深度、送刀量等)、車刀各部名稱及定義、切削表面及角度等。重點探討了車刀角度對切削效能的影響,特別是負前角在高速切削中的應用,適合加工高硬度材料。文章通過理論分析和圖示,闡述了合理設計刀具角度對提高切削效率和加工質量的重要性。
補空處的產品推銷“廣告”
機床雜志社
官網|
主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北京機床研究所有限公司
電話|010-64739683
郵箱|edit@jcs.gt.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