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的蓬勃發展,大家都有電視冰箱大沙發,如何能夠更好的賣車呢?于是賣點轉向智駕(智能輔助駕駛),成為眾多車企的核心競爭力。
然而,隨著智駕的普及,相關風險也日益凸顯。近期的一起新能源汽車高速傷亡事故,更是讓大眾對智駕信任度降到冰點,為了緩解消費者對智駕安全的擔憂,車企們紛紛出招,智駕險應運而生,其中小鵬汽車推出的智駕險備受關注。
一位視頻博主直接吐槽,"兄弟們這賣車的套路啊是真多啊,小鵬剛剛推了一個智駕險,雖然每年只讓我們多掏239元,但一看條款,全是心眼子,首先他們宣傳啊,這個智駕推出5秒內出事他們也賠,但高速上如里智駕突然退出哪怕0.5秒沒有接管,都是大事,更何況這個數據在小鵬手里,到時候怎么判,小鵬說了算 第二如果出事了,先用你的保險賠,超出的部分只賠損失的10%,小鵬說我們最多給你賠100萬,你要捅個1,000萬的大簍子,他才會給你賠這么多 問題是如果我能惹幾千萬的禍,估計車里的人啊,早都沒了,這個智駕如果成熟了,還讓我們多掏錢買智駕險干啥?現階段不要信智駕,方向盤握在自己手里開車才是最安全的, 那天車企把方向盤去掉, 說明這個智駕才成熟了"
如此看來,在如今車輛三者險動輒 300 萬保額的情況下,“智駕險”在多數事故中能發揮的實際作用有限,更多像是一種心理安慰,甚至被部分人質疑是小鵬在大眾對智駕信心下降時,為自家智駕站臺背書的手段。
其實,小鵬并非首個涉足智駕險領域的車企。早在 2024 年 2 月,極越就與平安產險合作推出“智駕保”,試圖為輔助駕駛提供保障,但后續細則未明,逐漸沒了聲響。同年 9 月,寶駿云海上線時也帶來了智駕保障;11 月,華為系動作頻頻,賽力斯與平安產險推出智駕無憂服務權益,鴻蒙智行針對問界全系新增相關權益,保障權益上限根據車型不同,從 300 萬元到 500 萬元不等,且首年免費贈送,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消費者。進入 2025 年,2 月有消息稱小鵬將聯合保險機構推出定制化智駕保險產品;緊接著,2 月 24 日,阿維塔推出“智駕無憂”服務項目,最高保障額度達 600 萬元;2 月 27 日,小米汽車宣布即將聯合頭部險企發布智駕保障服務,最高保障金額達 300 萬元 。
這些形形色色的智駕險,目的都是為智駕系統提供風險保障,試圖消除消費者使用智駕服務時的顧慮。部分是車企與險企攜手的成果,如極越的“智駕保”、賽力斯的“智駕無憂服務權益”,均與平安產險合作推出;小鵬、小米也明確表示將與保險公司聯手。而有的車企類似服務則未透露與保險公司的合作信息,有可能由車企獨自承擔保障責任。從服務形態來看,多數“智駕險”并非嚴格意義上的保險產品,更像是一種權益,且其權益啟動往往以車主已購買交強險和商業車險為前提,在商業險已涵蓋部分風險保障的情況下,對車主實際保障作用存在一定局限性。
例如,華為鴻蒙智行的智駕無憂服務權益就明確規定了啟動前提:非營運和非比賽競賽用車、事故發生時智駕功能處于開啟狀態且交警判定本車有責,同時交強險和商業險(車損全額)須在有效期內。此前,一位購買了鴻蒙智行新車并獲贈免費智駕險的車主,在城快高架上使用智駕變道時被后車撞擊且判定全責,鴻蒙智行經后臺數據調取確認符合智駕險要求后,在車主未啟用商業險的情況下進行了賠付,成為公開報道中較早獲得智駕險賠付的案例 。但這畢竟只是少數情況,更多時候,智駕險在實際賠付過程中可能面臨諸多復雜問題。
此外,嵐圖汽車也在布局智駕險領域。2025 年 4 月 16 日晚,嵐圖舉辦技術發布會,CEO 盧放強調反對混淆概念,要保障用戶知情權。嵐圖天元架構登場,這是全球首個具備 L3 技術能力的智能架構,同時嵐圖表示將于 2025 年 6 月發布智駕保障險服務,旨在為即將到來的 L3 級智駕提供安全保障。其對智駕安全有著嚴格標準,硬件要實現全鏈路安全備份,具備系統能力冗余;長時間無人接管時,車輛可自主安全靠邊停車;系統失效概率極低,每運行 10 億小時可能發生的故障不超 10 次 。
盡管車企們積極推出智駕險,智能駕駛的安全問題仍不容忽視。目前,我國量產乘用車智能駕駛功能大多處于 L2 及以下級別,駕駛員仍是行車安全的第一責任人。部分車企存在夸大包裝、過度營銷智駕技術的情況,導致部分車主對智駕過度信任,將“組合駕駛輔助”誤認為是“完美的自動駕駛方案”,當這種“宣傳噱頭”與“認知錯位”疊加,事故風險便大大增加 。
對于消費者而言,智駕險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使用智駕的信心,但絕不能將其視為安全的“萬能鑰匙”。在享受智駕帶來便利的同時,必須時刻牢記安全駕駛的重要性,不能因為有了智駕險就放松對駕駛安全的警惕。智駕技術仍在不斷發展完善中,其可靠性和穩定性有待進一步提升。駕駛員應始終保持對路況的觀察和對車輛的掌控,在復雜路況、惡劣天氣等情況下,及時手動接管車輛,切不可盲目依賴智能駕駛系統 。
智駕險的出現是車企為推動智駕普及所做的努力,但它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智能駕駛的安全問題。只有車企秉持科學嚴謹態度,實事求是宣傳智駕技術,消費者理性看待智駕功能,規范熟練使用并牢記禁用場景,同時監管部門加強規范與監管,才能讓智能駕駛在安全的軌道上穩健發展,真正為人們帶來便捷可靠的出行體驗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